彌陀寺
廟宇簡介
• 廟宇別稱: | 北投彌陀寺 |
---|---|
• 主祀神祇: | 西方三聖 |
• 宗教類型: | 佛教 |
• 組織方式: | 管理人(住持)制 |
• 官方網站: | https://www.cbta.url.tw/temple.php?act=view&id=18 |
位於台灣台北市北投區。1953年由淨良法師開山創建。寺址遠離鬧區,山清水秀,綠蔭遍野,溪畔蒼翠,幽雅脫俗,為一清修勝地。因受地形限制,全寺分為大雄寶殿、齋堂、寮房及念佛堂、功德堂等部分:閩南風格之大殿采重檐廉殿式建築,上覆金黃色琉璃瓦,主供西方三聖。大殿左側為功德堂,念佛堂則位於右側,其上為禪房。大寮、齋堂及會客廳則獨立於另一區。
聯繫廟宇
• 聯繫電話: |
---|
地圖位置
臺北市北投區泉源里東昇路3號
交通方式
1.國道1號環河交流道→環河北路3段→洲美快速道路→北投匝道下→大業路→泉源路→東升路→彌陀寺。
2.捷運北投站下,轉乘小7、小9、小26號公車至青廉橋站下即達。
2.捷運北投站下,轉乘小7、小9、小26號公車至青廉橋站下即達。
廟宇介紹
北投彌陀寺位於新北投往陽明山約兩公里路,建於民國四十一年十月間,佔地約有兩百坪。現在的大殿原是放置農具的工寮,石砌牆面,茅草覆蓋,據說每逢入夜,時現紅面關公,致使居民不敢佔用。右邊的念佛堂,面積不大,原是日式二層樓房,檜木材質,精巧雅緻。屋外空地,中有小池,三五棵大榕樹環繞於外,位置隱密,景緻幽雅。
彌陀寺左右高山矗立,寺後大屯山高聳入天,儼然天然屏障;山路邊,多處有防空洞設施,不受飛機轟炸威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最佳之避難所。戰後,日本人撤退回國,附近田地及房屋多由大同公司接收,剩下之工寮及小屋即荒蕪閒置。
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撤退台灣,造成兩岸情勢惡化,引起都市居民恐懼,住於台北市延平北路一帶之福建人,由太儀鐘錶行老闆黃守達老先生帶頭,先行上山自建五間避難房屋,以備不時之需。因受工寮傳說影響,總覺心裡不安,始有集資購地興建佛殿之舉,嗣經淨良法師從中協助完成。後為確保居住安全,曾請福建霞埔武師,法號進銀,駐寺護衛,並請淨良法師之師叔心悟法師為住持,惟因交通不便,未能長駐寺中。迨至民國五十年,淨良法師重整彌陀寺,在艱難歲月中,將日式樓房改建,一樓為念佛堂,二、三樓為禪房;復又購地兩百餘坪,增建客堂、禪房、廚房、大餐廳等。
淨良法師原為追隨慈航菩薩研習佛理,於民國三十八年春來台,嗣因慈航菩薩閉法華關期間,隨友走訪法雨寺,路經彌陀寺現址,置身諸山環抱之中,佇足溪邊俯聽水流潺潺,仰觀白雲飄飄,頓時塵慮盡消,神定氣清,靈光乍現,認定此處最適合作為閉關自修之用。那時又蒙蔣中正總統的庇蔭,從北投至陽明山及仰德大道抵士林官邸,沿途均設崗哨,日夜巡視,外來生人很難停留片刻,可謂夜不閉戶,安全無慮,因而興起建寺之念。
惟因淨良法師當時身繫暖暖金山寺及三重佛教講堂事務,未能常住寺中,以致附近原屬大同公司老闆名下之田地多捐贈法雨寺;不久,寺地劃歸陽明山國家公園轄內,寺宇之修建、增建、購地,均受到國家公園特別法之限制,因此,數十年後的彌陀寺建築,仍處於錯落的格局,只能寄望未來因緣之改造。
住持淨良法師秉持隨緣教義,與眾修習。彌陀寺迄今仍能保存寺境之清幽,應歸功於已圓寂之當家常明尼師盡心管理寺務。目前住眾有十幾位,除定期參加法會共修外,平時各自精進學習,不作應酬之法事,保持自律修持的寺院道風。
彌陀寺左右高山矗立,寺後大屯山高聳入天,儼然天然屏障;山路邊,多處有防空洞設施,不受飛機轟炸威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最佳之避難所。戰後,日本人撤退回國,附近田地及房屋多由大同公司接收,剩下之工寮及小屋即荒蕪閒置。
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撤退台灣,造成兩岸情勢惡化,引起都市居民恐懼,住於台北市延平北路一帶之福建人,由太儀鐘錶行老闆黃守達老先生帶頭,先行上山自建五間避難房屋,以備不時之需。因受工寮傳說影響,總覺心裡不安,始有集資購地興建佛殿之舉,嗣經淨良法師從中協助完成。後為確保居住安全,曾請福建霞埔武師,法號進銀,駐寺護衛,並請淨良法師之師叔心悟法師為住持,惟因交通不便,未能長駐寺中。迨至民國五十年,淨良法師重整彌陀寺,在艱難歲月中,將日式樓房改建,一樓為念佛堂,二、三樓為禪房;復又購地兩百餘坪,增建客堂、禪房、廚房、大餐廳等。
淨良法師原為追隨慈航菩薩研習佛理,於民國三十八年春來台,嗣因慈航菩薩閉法華關期間,隨友走訪法雨寺,路經彌陀寺現址,置身諸山環抱之中,佇足溪邊俯聽水流潺潺,仰觀白雲飄飄,頓時塵慮盡消,神定氣清,靈光乍現,認定此處最適合作為閉關自修之用。那時又蒙蔣中正總統的庇蔭,從北投至陽明山及仰德大道抵士林官邸,沿途均設崗哨,日夜巡視,外來生人很難停留片刻,可謂夜不閉戶,安全無慮,因而興起建寺之念。
惟因淨良法師當時身繫暖暖金山寺及三重佛教講堂事務,未能常住寺中,以致附近原屬大同公司老闆名下之田地多捐贈法雨寺;不久,寺地劃歸陽明山國家公園轄內,寺宇之修建、增建、購地,均受到國家公園特別法之限制,因此,數十年後的彌陀寺建築,仍處於錯落的格局,只能寄望未來因緣之改造。
住持淨良法師秉持隨緣教義,與眾修習。彌陀寺迄今仍能保存寺境之清幽,應歸功於已圓寂之當家常明尼師盡心管理寺務。目前住眾有十幾位,除定期參加法會共修外,平時各自精進學習,不作應酬之法事,保持自律修持的寺院道風。
建築特色
因受地形限制,全寺分為大雄寶殿、齋堂、寮房及念佛堂、功德堂等部分:閩南風格之大殿采重檐廉殿式建築,上覆金黃色琉璃瓦,主供西方三聖。大殿左側為功德堂,念佛堂則位於右側,其上為禪房。大寮、齋堂及會客廳則獨立於另一區。

建議將關注的廟宇加入收藏名單,能夠更便利的瀏覽及取得相關資訊。
Google評論
【 [ 臺灣佛教通史 ]新書發表會 暨 人文佛教的先覺者[ 淨良長老 ]圓寂週年學術研討會 】 禪太極藝術文化 - 藝文展演活動-分享版 2022.07.24
▪開幕:2022.07.24(日)
▪地點:台北彌陀寺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東昇路3號
▪主辦:財團法人彌陀文教基金會
【 禪太極藝術文化 】 禪太極 禪天下 ZEN TAICHI ZEN WORLD
臺灣''唯一''國寶佛像,座落大雄寶殿前廣庭。
長青'''等寺內師父 慈悲和藹。
免費溫泉超正
像個小家庭感覺溫馨
愛購便利生活百貨 中正延南店
前來參拜請安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