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興宮
廟宇簡介
• 廟宇別稱: | 濁水村福興宮 |
---|---|
• 主祀神祇: | 天上聖母 |
• 宗教類型: | 道教 |
• 組織方式: | 管理委員會制 |
• 官方網站: | http://fsg.tw/indexmain.php?mmenu=index5 |
• FB粉專: | http://www.facebook.com/groups/ltfsg/ |
福興宮俗稱媽祖廟(濁水媽),創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自道光十年左右新街形成了市街後,人民往來日繁,濁水庄為南投通往林杞埔及上溯濁水溪、集集等地之要衝,漸趨發展,清末開山撫番,交通功能頓呈活躍,光緒五年遂創設放濟義渡,渡河依舊危險,因此早有居民供奉天上聖母,加護往來人民,以免水難,後建小祠於該庄大菜園,再遷同源圳邊,日據初,曾遭兵燹之禍,暫廢,到光緒三十三年始由濁水區長吳群英首倡,醵貲二千二百元重建於現址,是年五月二日竣工,奐然一新。為沙連下保首要廟宇,曾權充南投公學濁水分校。廟內供奉天上聖母,並祀玄天上帝、福德正神、女媧娘娘、觀音佛祖、中壇元帥、渡船媽等諸神菩薩。
聯繫廟宇
• 聯繫電話: |
---|
地圖位置
南投縣名間鄉濁水村福興巷15號
交通方式
【自行開車】
北部出發:
國道3號→下名間交流道→沿台3線往名間方向行駛→在台3線232.1公里處→萊爾富旁便可看到此宮廟門。
南部出發:
國道3號→下竹山交流道→往名間方向行駛→經名竹大橋後在台3線232公里處→萊爾富旁便可看到此宮廟門。
【大眾運輸】
客 運:
台中→福興宮→水里
北部出發:
國道3號→下名間交流道→沿台3線往名間方向行駛→在台3線232.1公里處→萊爾富旁便可看到此宮廟門。
南部出發:
國道3號→下竹山交流道→往名間方向行駛→經名竹大橋後在台3線232公里處→萊爾富旁便可看到此宮廟門。
【大眾運輸】
客 運:
台中→福興宮→水里
廟宇介紹
福興宮(原稱濁水媽祖廟),主祀三聖母(三媽),實際創始年代,因乏史籍記載至今已不可稽考。唯據地方耆宿口傳,約於明末清初之際,有福建漳州人氏盧長春篤信媽祖威靈,攜帶一尊湄州三聖母神像渡海來台,初抵沙連堡(今竹山鎮社寮里),後輾轉擇居沙連下堡(今名間鄉濁水村),時境域榛莽未啟,墾民心生恐懼,遂祈求聖母庇佑安康、頂禮膜拜,迨墾民日增,眾議草建廟宇,恭祀金身,以謝聖母垂眷恩澤。其間廟宇三次遷移(一在福興巷6號處,一在福興巷4號處,一在福興巷15號現址處),由於當時為土埆及竹木建築,難耐風摧雨蝕,或有傾圯之虞。
地方士紳董樹來、吳群英、吳粗皮、吳金立端、吳清在、吳固、劉國等人籌募經費2200元重修宮廟(明治四十年,一九0七),改建後殿土牆為磚壁,顏名為「福興宮」(據史學教授林文龍稱現今「福興宮」三字筆跡與明治四十年吳群英等人之「聖德配天」扁額同),昭和十四年(一九三九)鑒於前殿土牆有崩毀之虞,地方士紳請求日政府准許加以整修(按是時日政府有禁止台人拜祭神明政策),終獲修繕為磚壁。
自此宮廟略具規模,基礎也較穩固。三聖母威靈傳遍附近鄰里,並由董文後代子孫掌理諸神燒香禮祀事宜。民國五十九年(一九七0),再籌募經費修整後殿屋頂成今日之風貌,接著修建三川門及招待所(民七十六年,一九八七)、內殿及神房(民八十年,一九九二)、興建歡迎門(民八十八年,一九九九)、第二招待所(民九十一年)、宮殿式拜亭(民九十三年),自此宮廟建築於焉完成、氣派宏偉,福興宮更成為地區宗教信仰中心,信徒遍及全省各地。每年媽祖聖誕(農曆三月廿三日),廟會活動,熱鬧非凡,膜拜信徒,不可勝數。媽祖慈光普照鄉民數百年,宜享馨祀垂之久遠,而雄偉寶殿亦且萬年永存。
地方士紳董樹來、吳群英、吳粗皮、吳金立端、吳清在、吳固、劉國等人籌募經費2200元重修宮廟(明治四十年,一九0七),改建後殿土牆為磚壁,顏名為「福興宮」(據史學教授林文龍稱現今「福興宮」三字筆跡與明治四十年吳群英等人之「聖德配天」扁額同),昭和十四年(一九三九)鑒於前殿土牆有崩毀之虞,地方士紳請求日政府准許加以整修(按是時日政府有禁止台人拜祭神明政策),終獲修繕為磚壁。
自此宮廟略具規模,基礎也較穩固。三聖母威靈傳遍附近鄰里,並由董文後代子孫掌理諸神燒香禮祀事宜。民國五十九年(一九七0),再籌募經費修整後殿屋頂成今日之風貌,接著修建三川門及招待所(民七十六年,一九八七)、內殿及神房(民八十年,一九九二)、興建歡迎門(民八十八年,一九九九)、第二招待所(民九十一年)、宮殿式拜亭(民九十三年),自此宮廟建築於焉完成、氣派宏偉,福興宮更成為地區宗教信仰中心,信徒遍及全省各地。每年媽祖聖誕(農曆三月廿三日),廟會活動,熱鬧非凡,膜拜信徒,不可勝數。媽祖慈光普照鄉民數百年,宜享馨祀垂之久遠,而雄偉寶殿亦且萬年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