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府城隍廟
廟宇簡介
| • 廟宇別稱: | 昭明廟 |
|---|---|
| • 主祀神祇: | 城隍爺 |
| • 宗教類型: | 道教 |
| • 組織方式: | 管理委員會制 |
| • FB粉專: | https://www.facebook.com/%E5%8F%B0%E5%8C%97%E5%BA%9C%E5%9F%8E%E9%9A%8D%E5%BB%9F-484658914919001/ |
日治時期因市街改正,民國十三年迎立城隍廟,播遷至松山庄供奉,復因日本治臺,對宗教採「揚佛抑道」,廟名無法順利延續,為維護道統,改以佛教立廟,遂暫以昭明廟為廟名立廟問世。民國九十一年復名「台北府城隍廟」。
聯繫廟宇
| • 聯繫電話: |
|---|
地圖位置
臺北市松山區慈祐里虎林街3號
廟宇介紹
本廟創建於清光緒七年(西元一八八一年),由首任臺北知府陳星聚於台北府城內,依「官民醵資」設置官廟。廟名:「臺北府縣城隍廟」。管轄範圍新竹以北包含宜蘭全境。
臺北府城隍廟,舊名松山昭明廟,位於臺灣臺北市虎林街,為主祀臺北府城隍的城隍廟。該建於1921年,為位於臺北松山車站旁的一進式小型廟宇。另外,該廟宇的組織型態為管理委員會制,年度祭典則是農曆十月初一。
1879年,臺北正式開府,首任知府陳星聚籌畫於臺北城內建立臺北府的文教與政經中心。1881年,臺北府衙門在撫臺街後方的府直街和北門街口(今臺北市延平南路與漢口街附近)建「臺北府城隍廟」,而淡水縣城隍則附設在府城隍廟內。該城隍掌管臺北府,因此神格定為「府城隍」。
大正十年(1921年),原「臺北府城隍廟」已毀,善信於是在今臺北市漢口街一帶立廟,奉祀臺北府城隍,仍稱「臺北府城隍廟」。而後,此廟因故被拆,善信遂將「臺北府城隍」神像移到松山供奉,建立了「松山昭明廟」。
2002年8月8日,經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核准復名為「臺北府城隍廟」。
臺北府城隍廟,舊名松山昭明廟,位於臺灣臺北市虎林街,為主祀臺北府城隍的城隍廟。該建於1921年,為位於臺北松山車站旁的一進式小型廟宇。另外,該廟宇的組織型態為管理委員會制,年度祭典則是農曆十月初一。
1879年,臺北正式開府,首任知府陳星聚籌畫於臺北城內建立臺北府的文教與政經中心。1881年,臺北府衙門在撫臺街後方的府直街和北門街口(今臺北市延平南路與漢口街附近)建「臺北府城隍廟」,而淡水縣城隍則附設在府城隍廟內。該城隍掌管臺北府,因此神格定為「府城隍」。
大正十年(1921年),原「臺北府城隍廟」已毀,善信於是在今臺北市漢口街一帶立廟,奉祀臺北府城隍,仍稱「臺北府城隍廟」。而後,此廟因故被拆,善信遂將「臺北府城隍」神像移到松山供奉,建立了「松山昭明廟」。
2002年8月8日,經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核准復名為「臺北府城隍廟」。
參拜流程
1樓 天公->城隍尊神->城隍夫人媽->孚佑帝君 2樓 三寶佛->觀世音->地藏菩薩->文昌帝君->1樓福德正神
建築特色
昭和2年本廟為一座西式巴洛克式的二層樓房約有百坪。民國78年重修為今貌,大殿中並有「爾來了」十額及大算盤(陰算、陽算、總要算)為本廟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