佑真府
廟宇簡介
• 廟宇別稱: 顏厝寮佑真府
• 主祀神祇: 五府千歲
• 宗教類型: 道教
• 組織方式: 管理委員會制
顏厝寮佑真府主殿祀奉朱府千歲(四王),五府千歲李王、池王、吳王、范王、觀世音菩薩等神尊陪祀,左廂房註生娘娘、右廂房福德正神等神尊陪祀,殿前左有印童、右有劍童、前有中壇元帥神尊(三太子李哪吒),顏厝寮地區因盛產水稻、花生、蒜頭、網室蔬菜等農產品,地方人士因隨著經濟發達宗教信仰更加顯著,為感念明鄭時期顏思齊來台開墾有功(明朝皇帝朱姓)及五府千歲朱府千歲神恩廣大及神蹟,由當地人士籌募款項建廟以朱府千歲為主祀永久祭拜,並於民國86年農曆8月10日完工,每年是日前往北門南鯤鯓代天府進香,歷經現在主任委員蔡欠、廟祝蔡清先生等,積極熱心地方廟務管理完善,其地理環境特別佳。
聯繫廟宇
• 聯繫電話: call(05)7856590
地圖位置

雲林縣水林鄉水北村顏厝寮43之1號 directions_car行車規劃

廟宇介紹
根據諸羅縣誌等相關資料記載,約在明朝天啟元年(西元一六二一年),顏思齊率眾在北港溪登陸(地點大約在本鄉後寮村附近),主寨設在本鄉水北村顏厝寮聚落。

期間先民並奉請自家鄉福建湄州朝天閣媽祖神尊(後在笨港溪笨港建天后宮祭祀,因大水被沖毀淹沒,而在新港奉天宮、北港朝天宮、新港溪北六興宮等地區建廟祭祀)及祖先牌位等隨船來臺開墾,以飲水思源、庇佑平安,初來臺時媽祖僅在民間家中奉祀,為了保存起見多用神龕,地方大眾因隨著經濟發達宗教信仰更加顯著,為感念媽祖神恩廣大並建廟永久祭祀。
四王姓朱名叔裕,嘉興人,官居吏部天官,農曆八月十五日為其聖誕千秋。

在這之前雖也有大陸人到台灣,但都是零星且流動性大,因此顏思齊所代表的意義是無比深遠的;而其登陸地點「笨港」在台灣開發史上,也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台灣府志云:台灣有中國民,自思齊始。所以在北港已有顏思齊紀念碑的設立,而水林也應設立才對(顏厝寮、後寮等兩地)。
顏思齊出身福建海澄,是位精通武藝的豪俠之士,年輕時喜歡打抱不平,就在一次看不慣權貴的僕人欺凌百姓而錯手誤殺後,只好畏罪逃到日本,並在平戶地方經營裁縫,進而發財致富。1621年,更被楊天生、鄭芝龍等二十八人推為首領,開始以海盜營生。其海盜事業介乎日本與中國的海岸線間,無論荷、葡、西的商船,甚至日本、中國,都不遺漏,並且多次與日本倭寇衝突、戰鬥,氣勢之盛可以想見。不久,這海盜集團就前往台灣了,《台灣縣志》有此一段:「顏思齊之所部屬多中土之人,中土之人入台灣自思齊始。」
顏思齊登台時期,台灣尚屬草莽未開之地,不為任政權所屬,日本的倭寇以及荷蘭挾兵艦之威的商旅船隊常在附近活動,三者就這樣形成相互制衡的微妙態勢,彼此合作與競爭。顏思齊於1625年罹患瘧疾病死,葬於諸羅東南三界埔山(今嘉義縣水上鄉三界埔),繼承顏思齊成為首領者就是鄭芝龍,他亦是十寨的寨主之一。
顏、鄭來台後開始招撫泉、漳無業百姓來台開墾,之後雖然鄭芝龍向明朝投降(西元一六二八年),部分漢人仍留在雲林地區活動。
顏思齊當時設置「十寨」,水林的顏厝寮為主寨所在,許多漳州人前來依附,聚落全為顏姓,因此稱為「顏厝寮」,其聚落呈現出馬蹄形部落的特殊攻防設計,深具巧思為一大特色。

距顏厝寮路邊約30公尺處,有一小山丘據洪茂仁村長及周先生告知,原來顏姓子弟訂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九日為清明掃墓節,聚集在此祭拜,山丘下尚存顏姓先民骨骸,現在顏姓子孫,大部分外移,目前僅有約17戶人家。

在顏厝寮的北面小山丘,尚有都統兵大將爺廟,有詩「都統威靈成古今,繞地顯靈為正氣」為証,每年農曆四月十七日為祭典日子,可見証顏思齊確曾來此地屯墾開發。

乾隆年間,麥寮蔡姓人家移居顏厝寮漸多,曾有意改名為「麥仔寮」,經顏姓子弟強力反對而作罷,因此至今仍延

續保有「顏厝寮」舊名不變。
建築特色
本鄉水北村顏厝寮廟宇建築有開基神尊(朱王)、雕刻(木、石,又以石雕:三國演義關公保嫂過五關斬六將、三顧茅廬等代表作)、彩繪、剪黏、交趾陶等精湛文物作品,其各有地方歷史文化淵緣、典故特色,值得作為鄉土教育傳承。
這些資訊對我有幫助
thumb_up thumb_down
建議將關注的廟宇加入收藏名單,能夠更便利的瀏覽及取得相關資訊。
info資料及圖片取自宮廟提供及Google資訊。
載入中,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