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砧山國姓廟
廟宇簡介
• 廟宇別稱: | 國姓廟 大甲區鐵砧山國姓廟 |
---|---|
• 主祀神祇: | 鄭成功 |
• 宗教類型: | 道教 |
• 組織方式: | 管理人(住持)制 |
• 官方網站: | http://www.guosing.org/ |
• FB粉專: | https://www.facebook.com/www.guosing.org |
「國姓廟」主祀延平郡王鄭成功,與大甲鎮瀾宮大甲媽祖、林氏貞節媽,是大甲地區的三位守護神。而《淡水廳志》中所記載的「鐵砧山有靈祠,其山下有靈泉」其中「靈泉」所指的即是劍井 ,而「靈祠」指的正是護國天尊祠(中華民國100年開始整修,101年農曆閏4月28日前往中國大陸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祖廟舉行350週年國際封神大典榮封由開台聖王受封為鎮海護國天尊)。
聯繫廟宇
• 聯繫電話: |
---|
地圖位置
臺中市大甲區成功路305號
交通方式
★ 客運:
1.巨業交通(04)22257003
由台中火車站,直走經過國光客運台中車站,右轉建國路經過成功路口後至招呼站搭車。
10~15分一班(06:00-23:00)行車時間約100分鐘。
2.豐原客運(04)22223454(台中站) 台中火車站前方公車亭搭55號車。 台中往豐原(行車時間約50分)每10分一班→大甲(行車時間約60分)每10-15分一班,繞經后里山線
3.豐原客運(04)25246603(豐原站)豐原三民路 46 號(火車站前)搭車每15分一班(行車時間約 60 分)
★ 火車 1.南下或北上,搭台鐵(海線)莒光號(自強號)到台中市大甲區。 2.新竹開往彰化線區問車,途經大甲。
自行開車前來
1.南下:
國道一號:三義交流道→台13線公路→右轉接大甲東西聯絡道路→左轉台一線→大甲區中山路一段→見指示牌左轉上山可達。
國道三號:苑裡交流道→右轉140線(中苗6線)→直走台一線公路(龍德家商)左轉→大安溪橋→岔路取左→大甲區中山路一段→見指示牌左轉上山可達。
2.北上:
國道一號:接國道四號→接國道3 號(往大甲方向)→由大甲交流道下→左轉132線公路(甲后路)→132 線(水源路)→大甲區中山路一段→見指示牌可達。
國道三號:大甲交流道 →左轉132線公路(甲后路)→132線(水源路)→大甲區中山路一段 →見指示牌可達。 大甲交流道→左轉132線公路(甲后路)→132線(水源路)→大甲區中山路一段→見指示牌可達。
上山後可以在劍井附近停車,沿劍井兩旁登山步道而上,沿途風景秀麗。約10分鐘即可到達本廟。
1.巨業交通(04)22257003
由台中火車站,直走經過國光客運台中車站,右轉建國路經過成功路口後至招呼站搭車。
10~15分一班(06:00-23:00)行車時間約100分鐘。
2.豐原客運(04)22223454(台中站) 台中火車站前方公車亭搭55號車。 台中往豐原(行車時間約50分)每10分一班→大甲(行車時間約60分)每10-15分一班,繞經后里山線
3.豐原客運(04)25246603(豐原站)豐原三民路 46 號(火車站前)搭車每15分一班(行車時間約 60 分)
★ 火車 1.南下或北上,搭台鐵(海線)莒光號(自強號)到台中市大甲區。 2.新竹開往彰化線區問車,途經大甲。
自行開車前來
1.南下:
國道一號:三義交流道→台13線公路→右轉接大甲東西聯絡道路→左轉台一線→大甲區中山路一段→見指示牌左轉上山可達。
國道三號:苑裡交流道→右轉140線(中苗6線)→直走台一線公路(龍德家商)左轉→大安溪橋→岔路取左→大甲區中山路一段→見指示牌左轉上山可達。
2.北上:
國道一號:接國道四號→接國道3 號(往大甲方向)→由大甲交流道下→左轉132線公路(甲后路)→132 線(水源路)→大甲區中山路一段→見指示牌可達。
國道三號:大甲交流道 →左轉132線公路(甲后路)→132線(水源路)→大甲區中山路一段 →見指示牌可達。 大甲交流道→左轉132線公路(甲后路)→132線(水源路)→大甲區中山路一段→見指示牌可達。
上山後可以在劍井附近停車,沿劍井兩旁登山步道而上,沿途風景秀麗。約10分鐘即可到達本廟。
廟宇介紹
國姓廟主要在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的豐功偉績,清初以「開山王」的名稱加以祭祀鄭王,直到沈葆楨專摺上奏後,才得以正名立廟祭祀。鐵砧山的國姓廟每年共有三次祭典,包括在「端陽節」舉行的盛典祭祀,農曆七月十四日鄭王聖誕的前二天,由地方上所舉辦的祝壽大典,及正月十四日的祭典。而台灣其他的國姓廟則舉辦聖誕祭典,或是並以國曆三月二十九日及九月三日為春秋二期祭典。
在相關的歷史文獻資料中,並無確切記載國姓廟的創建時間和創始人為何,目前僅略知昔日「開台聖王祠」約建於清雍正年間;清光緒十一年(西元1885年)大甲巡檢余寵、鹽務委員林鏘及生員郭鏡清等人集資重建,並立有「開台鄭國姓」碑記;復歷經清光緒二十五年(西元1899年)、大正十二年的修葺,民國三十六年,採羅馬圓頂型式的國姓廟於現址重建完成。
民國四十二年二月,臺中縣政府為紀念鄭成功偉大事蹟,將國姓廟與臺中縣忠烈祠合併,並合祀民國抗戰,戡亂諸戰役陣亡將士英靈其後,八二三砲戰陣亡將士英靈也一併合祀。但目前已將忠烈祠移往豐原,與國姓廟分開。(節錄至-大甲通卡斯:鐵砧山風景特定區導覽)
在相關的歷史文獻資料中,並無確切記載國姓廟的創建時間和創始人為何,目前僅略知昔日「開台聖王祠」約建於清雍正年間;清光緒十一年(西元1885年)大甲巡檢余寵、鹽務委員林鏘及生員郭鏡清等人集資重建,並立有「開台鄭國姓」碑記;復歷經清光緒二十五年(西元1899年)、大正十二年的修葺,民國三十六年,採羅馬圓頂型式的國姓廟於現址重建完成。
民國四十二年二月,臺中縣政府為紀念鄭成功偉大事蹟,將國姓廟與臺中縣忠烈祠合併,並合祀民國抗戰,戡亂諸戰役陣亡將士英靈其後,八二三砲戰陣亡將士英靈也一併合祀。但目前已將忠烈祠移往豐原,與國姓廟分開。(節錄至-大甲通卡斯:鐵砧山風景特定區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