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宇媽祖宮
廟宇簡介
| • 廟宇別稱: | 大稻埕慈聖宮 |
|---|---|
| • 主祀神祇: | 天上聖母 |
| • 宗教類型: | 道教 |
| • 組織方式: | 管理人(住持)制 |
大稻埕慈聖宮俗稱大稻埕媽祖宮,位於臺灣臺北市大同區保安街49巷17 號,為主祀天上聖母媽祖之道教廟宇,與法主真君廟、霞海城隍廟共稱大稻埕(稻江)三大廟宇。大稻埕慈聖宮,本為大稻埕之中國福建省同安縣移民所信仰的媽祖廟,是為該地區同安移民的信仰中心。慈聖宮的組織型態為管理人制,祭典日期則是每年農曆之三月廿三媽祖生。
聯繫廟宇
| • 聯繫電話: |
|---|
地圖位置
臺北市大同區延平里保安街49巷17號
廟宇介紹
本宮為大稻埕首屈一指的大廟,因主祀天上聖母,俗禒台北媽祖,相傳清咸豐五年(西元1855年)大稻埕開基人物林右藻等人即以發貣籌建媽祖廟,地點再中街與南街(今樂街、民生西路口)。
初為一小廟,地名即禒為 「媽祖宮口街」,同治五年(西元1866年)林右藻等人又籌募一萬餘元將廟改建於長樂街(今樂街、民生西路口),同治6年5月18日興工,同治8年8月9日完工,俗禒大稻埕媽祖宮。
清宣統二年(西元1910年)本宮因日據實施市區改正拓路被毀,至民國三年由艋舺名流李萬福主事等倡議重建勸募得款一萬七千餘元,(日)台北廳亦撥付遷移費四千三百餘(日)元,「巷內藏大廟」尌成了本宮的特色。
初為一小廟,地名即禒為 「媽祖宮口街」,同治五年(西元1866年)林右藻等人又籌募一萬餘元將廟改建於長樂街(今樂街、民生西路口),同治6年5月18日興工,同治8年8月9日完工,俗禒大稻埕媽祖宮。
清宣統二年(西元1910年)本宮因日據實施市區改正拓路被毀,至民國三年由艋舺名流李萬福主事等倡議重建勸募得款一萬七千餘元,(日)台北廳亦撥付遷移費四千三百餘(日)元,「巷內藏大廟」尌成了本宮的特色。
參拜流程
主殿有天公爐、媽祖爐、各殿有觀音佛祖、三寶佛、註生娘娘、文昌帝君、關聖帝君、土地公、月老、虎爺眾神、太歲龍井公
建築特色
慈聖宮正殿、前殿居中間,四周則有護龍,外護圍繖埕正方型,俗禒「四頭馬拖,兩部馬車」係為鄉村四合院式的廟宇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