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宮
廟宇簡介
• 主祀神祇: | 五府千歲 |
---|---|
• 宗教類型: | 道教 |
• 組織方式: | 其他 |
• 官方網站: | https://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TainanCity/beimen/1117003-BAG |
聯繫廟宇
• 聯繫電話: |
---|
地圖位置
臺南市北門區東璧里15鄰760號

建議將關注的廟宇加入收藏名單,能夠更便利的瀏覽及取得相關資訊。
Google評論
蚵寮,原名蠔寮,養蚵人家搭建草寮屯聚之地也,三百餘年前,此地尚是荒煙未墾之地,而今天,已是北門鄉最富庶的首善之區了。三百多年的歷史,有先民胼手胝足的汗迹有五府千歲大顯神威的傳奇,更有數不盡的建庄故事,保安宮便是這段歷史的訴說者。
明末,中原板蕩,兵荒馬亂,盜賊四起,到處殺傷擄掠,民不聊生,其時,漢人不願接受異族統治,紛紛組織鄉勇義軍,ㄧ來反清復明,ㄧ來抗賊自衛。
不久,隨著滿人勢力的擴散,義軍亡者亡,降者降,雖然永曆十三(ㄧ六五九)年,延平郡王鄭成功、兵部侍郎張煌言,曾兩度揮軍北伐,入長江圍南京,可是最後功虧ㄧ簣,只好含淚渡海,趕走荷蘭人,據守台灣,隔海抗清。
永曆十五(公元ㄧ六六ㄧ)年,滿清統一中國後,閩粵ㄧ帶數支尚未清軍擊潰的義軍,眼見大勢已去,遂各自解散,或遁走山林,或渡海求生,其中一支由泉州府晉江縣南門外玉園鄉和水頭鄉所籌組的義軍,在閩人郭懷的領導下,率集數百鄉民,就這樣乘航渡海移民來台,定居在今蚵寮西方約兩公里處的孤島「石井崙」,計有五、六十戶,依海維生,從事近海和沿岸的漁撈工作。
其時,庄內分屬七個角頭,分別是「水頭洪」、「三房洪」、「二房洪」、「五房王」、「三民王」、「中股王」(今之「中生王」)和蔡姓、凃姓為主的「什姓」等,未謀出海順利,漁獲豐盛,遂相義返回泉州祖居迎請朱、岳、紀、金、伍等五府千歲前來奉祀,並建小廟祭之。自是以後,庄民出海每美滿載而歸,香火日盛。
嘉慶年間,小廟老舊,亦漸不堪祭祀,庄民乃合議重建廟宇,遂砍伐廟旁的「白馬鞍藤」以增廣廟地;不料,當晚庄民似聞白馬悽慘叫聲,此後,「石井崙」屢遭水患,ㄧ日比一日嚴重,孤嶼大有被吞噬之勢,經庄民商議,決定向東內移,遂有舉庄遷移之事。原來「白馬鞍藤」是鎮山之寶,被砍伐後,「石井崙」的地理也就此敗壞。
舉庄向東遷移兩公里,於今蚵寮定居下來,仍靠海維生,ㄧ部份作沿海漁撈,ㄧ部份則經營漁塭,繁衍漸盛,並由蚵寮擴散至小蚵寮、北槺榔、新厝仔、新圍仔等庄。
蚵寮建庄後,為使五府千歲有ㄧ長久祭祀之所,遂有興廟之議,嘉慶九(ㄧ八0四)年,庄民虔誠捐獻興築,有岳府千歲主導踏地,指定今廟址草葦簡廟,號曰「保安宮」,據說位處「龍身穴」,在此建廟可使後代子孫出人頭地;又傳,當年在蚵寮建庄之擇地,亦是岳府千歲神示,所以今天保安宮正面大門立有「岳府威靈」之匾,便是由此而來
嘉慶廿四(一八一九)年,庄內漁民洪集一日行筏出海捕魚,突遇狂風大浪,黑天暗地,風雲變色,正當情況危急之際,筏頭忽立一位老人,說也奇事,竹筏卽刻平穩靠岸,洪集驚魂未定,至廟謝恩請示,始知其老人乃是池府千歲之化身。此後,庄民如要出海,必向池王擲筶請示吉兇,池府威靈,不脛而走。
另傳,光緒初年,本庄常有盜賊侵犯,鄰近村庄覬覦此地漁收豐富,屢有聯合打家劫舍。斯時,原為庄民私有的池府千歲,每遇緊要關頭,便召兵遣將,鑼鼓齊響,指揮庄民抵禦外敵;同時劃地為界,凡有企圖非分者踏入線內,便卽暈眩不醒人事,致盜賊畏懼而不敢來犯。庄民有感池府千歲的護庄神恩,遂眾議迎請池王進廟奉祀,並導奉為「蚵寮庄主」,永表世代不忘宏恩威德。
光緒(一八八三)年歲次癸未,保安宮簡廟長期遭受風吹雨淋,早已斑剝蝕毀,遂眾議重建,由耆老王戢、洪集、蔡癸等人倡首募金,以庄民漁業三年總收入之一成,績立金捐獻,計金三仟元,於光緒十年動工,兩年後竣工落成,規模已有今廟之雛型。
其後,年久失修,廟宇傾廢,乃在民國廿五(一九三六)年歲次丙子,由庄民王皂、洪轉、洪興、王趕、王共、凃見和洪天祐等七人發起庄民共同鳩資九仟元,合旅高庄民捐獻的三仟元,共計壹萬貳仟元從事重建,翌年竣工,宮構益趨堂皇,庄民益加虔誠。
民國四十六(一九五七)年丁酉之歲,廟貌已舊,為配合地方發展及社區規劃,經地方耆老洪來賀、洪春風、洪河晏、洪海豬、洪轉、洪全、洪進、洪泉、洪追、洪排、洪盆、王國顯、王文正、王大汗、王萬生、王陵波、王項、蔡水生、蔡連得和凃君屏等二十人發起,庄民共同獻金,並向旅外人士募金計捌拾萬元,自八月起興工重修廟頂及殿內之改建,重新裝修神龕、剪黏,三川改換石部雕刻,兩旁護室改為五門,壁牆、地坪皆以磨石子,使廟貌換然一新,此為第三次重修。至民國七十五(一九八六)年再予整修增飾,並在廟埕搭建護棚,以遮陽擋雨,便利善信拈香焚金;自是,神威遠播,各地與旅外鄉親前來分靈者甚多,遍佈與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屏東、台東和花蓮等地,每屆農曆十月十八日池府千歲聖誕日前,各地善信及分靈宮廟,皆組進香團蒞宮參拜謁組,以示飲水思源,並感念五府千歲暨池府等諸王爺的護祐之恩。
本廟坐東朝西,蚵寮庄中心,正中主祀五府千歲及池府千歲等金尊,法像威儀,同祀孫王爺、溫三王、黃王爺、陳王爺、四王爺、炉王爺、大聖爺等;左右兩龕奉祀觀世音菩薩及註生娘娘。此外,另設兩偏殿,左偏殿為中軍府,供奉天兵神將;右偏殿為城隍殿,尊祀城隍爺,眾神趺坐,聖濟一堂,共祐境眾。
簡介與相關圖片:
據網路資料轉述
蚵寮保安宮,俗稱蚵寮王爺廟,雅稱蠔寮代天府,是位於臺灣臺南市北門區蚵寮的一所王爺信仰廟宇,建於清仁宗嘉慶九年(1804年),蚵寮人稱保安宮為「前廟」,香火極其鼎盛的南鯤鯓王爺廟為「後廟」,合稱「前後廟」,故知保安宮的信仰位階極其崇高。1957年重修。
舊稱「蠔寮」,為昔日養蠔(蚵仔)人家建寮安身之地。建廟之初,奉祀朱、岳、紀、金、伍等五府千歲,還據說岳千歲選取乩童,親自踏勘地理,選擇風水,故于右任題匾曰「岳府威靈」。
光緒年間,「蠔寮」屢受賊匪侵犯,鄉民在團練之中奉祀武神「深山尉池府千歲」(又作深山鬱、深山蔚、蔚山,應為地名),多次擊退敵匪,咸認為神祐,將此尊神靈尊為「蠔寮庄主」,故稱「蠔寮池王」,後與本地的五府千歲一併供奉。
「蠔寮池王」、「清水祖師」、「觀音菩薩」,隨著鄉民移居高雄就業,在高雄哈瑪星創了哈瑪星代天宮,分靈奉祀。
蚵寮保安宮,蚵寮庄內台語稱為“頭前廟”,“後壁廟”為南鯤鯓代天府,保安宮正殿主祀深山尉池王(庄主)、五府千歲(朱、岳、紀、金、伍)同祀孫王爺、溫三王、黃王爺、陳王爺、四王爺、炉王爺、大聖爺,左右兩龕奉祀觀音佛祖及註生娘娘,王船閣的遊巡七王神尊亦常駐駕於正殿上、偏殿祀奉中軍府與城隍爺,保安宮由岳府千歲主導踏地,故正面大門立有「岳府威靈」之匾。
非常神威顯赫的廟宇池王爺的威名遠播
2020年11月22日禮拜日再來這裡逛
2020-10-25(日)蚵寮國小10月31日百年校慶
2019年廟裡的歷史跟南鯤鯓差不多
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僅為參考,請依官方公告時間為主
星期一 07:00 – 19:00
星期二 07:00 – 19:00
星期三 07:00 – 19:00
星期四 07:00 – 19:00
星期五 07:00 – 19:00
星期六 07:00 – 19:00
星期日 07:00 – 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