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埔里鎮醒靈寺
廟宇簡介
• 主祀神祇: | 開臺聖王 |
---|---|
• 宗教類型: | 道教 |
• 組織方式: | 董事會制 |
• FB粉專: | https://www.facebook.com/%E5%8D%97%E6%8A%95%E7%B8%A3%E5%9F%94%E9%87%8C%E9%8E%AE%E9%86%92%E9%9D%88%E5%AF%BA-1996416707300530/?__tn__=C-R |
聯繫廟宇
• 聯繫電話: |
---|
地圖位置
南投縣埔里鎮愛蘭里1鄰梅村路1號

建議將關注的廟宇加入收藏名單,能夠更便利的瀏覽及取得相關資訊。
Google評論
淨化心靈的好地方,想到就來拜拜祈求身體安康,一年會來添香油錢,很神奇的是時間到我自然年後會出現,風景優美空氣也很好,從高處往下看挺美,還可以約朋友一起在涼亭休息喝咖啡很棒!但請記得離開前記得把垃圾帶走喔!
2025.02.11:從台中市慕名而來參訪關聖帝君。隱藏在小山坡上,外圍別有日式庭院的味道。
主奉關聖帝君、純陽祖師(呂洞賓)、司命真君(灶王爺)等三恩主。醒靈寺廟埕入口另外有對日本狛犬,這對狛犬原來是擺放在埔里虎頭山麓能高神社,光復後神社拆毀,才搬到醒靈寺。「日本狛犬」也稱「高麗犬」,是守護日本神社的神獸。
低調的埔里廟宇..也是歷史性事件發生地.門口石獅子為清朝時衙門前石獅子.而入口處的石獅子為日治時期的原能高神社前之㹮犬.車道旁石燈籠也為日治時期之石燈籠.
沿革..
醒靈寺的前身是日治明治34年(1901年),由堂主林李金水所創的「解化堂」,最早僅供奉關聖帝君。建廟檀越由於其母親鴉片毒癮致病,虔誠祈求神靈,得以戒毒,因而建廟。大正5年(1916年)發生大地震後,次年(1917年)重建並更名為「醒化堂」。後來民國36年(1947年),醒化堂出巡時,先鋒太子元帥鑾轎突然起駕,從愛蘭橋來到醒靈寺現址,之後眾信徒決議遷建。民國38年(1949年)於現址興建正殿,並改名為「醒靈寺」至今。
醒靈寺三川門處的一對石獅子是重要的古物,有120年以上的歷史。據說是1878年清朝總兵吳光亮建大埔城時將石獅子安座於當時衙門口,後來因故又遷至於醒靈寺安置。此外寺旁還有能高神社殘存下來的石燈籠,據說是由醒靈寺籌建董事會董事長許清和將這些神社文物搬到醒靈寺。
寺中庭院建有小橋流水及亭園樓台頗具古風,寺內外及圍牆上有多座臺灣廟宇少見的宮燈,因地勢較高有臨下之感;與遠遠望去的山景相伴,著實為醒靈寺增色不少,值得一遊。醒靈寺也是二二八事件的最終戰役──「烏牛欄之役」的古戰場,當時於今愛蘭橋設有一吊橋。於1947年(民國36年),二二八事件發生當時,二七部隊警備隊指揮官黃金島帶領著一群學生約(三十餘人),在橋頭與國民黨軍21師146旅436團第2營(七百餘人)對戰,造成該營傷亡二百人以上,此為台灣歷史上的以寡擊眾的知名戰役,到此還可緬懷當時兩軍的對峙戰況。(維基)
與家人散步時常經過的歷史建築。
PS:第一張照片那看板鋼樑很不OK,直接將「烏牛欄」給打穿擋住…
(以下資訊取材自網路)
一進入埔里,經過愛蘭橋,往左上方看去,便可見醒目的「醒靈寺」三個大字映入眼簾。醒靈寺是埔里具歷史意義的寺廟,廟內主要供奉三聖恩主,關聖帝君(即關公)、孚佑帝君(即呂祖仙、呂洞賓)、司命真君(即灶君、灶神、灶王爺),廟埕庭園有假山流水、涼亭小橋,水池中養著錦鯉,還有許多日式石燈矗立周圍,造景獨特,景緻宜人。醒靈寺廟埕寬廣,花木扶疏,不但是附近居民的信仰中心,也適合遊客休閒遊覽。醒靈寺的建廟緣由根據記載,是在1901年,埔里民眾林李金水為了幫母親戒鴉片毒癮,在家設神壇供奉關公,希望藉由神明的力量為母親治病,後來母親竟然痊癒了,因此信眾越來越多,便創建廟宇,名為「改化堂」。之後埔里發生大地震(1917年),廟宇倒塌重建,並改堂號為「醒化堂」。1949年,因為原來寺廟太過狹隘,遷建到愛蘭台地梅村社區現在的位置,並改名為「醒靈寺」至今。
醒靈寺三川門處的一對石獅子是重要的古物,有120年以上的歷史。據說是1878年清朝總兵吳光亮建大埔城時將石獅子安座於當時衙門口,後來因故又遷至於醒靈寺安置[1]。此外寺旁還有能高神社殘存下來的石燈籠,據說是由醒靈寺籌建董事會董事長許清和將這些神社文物搬到醒靈寺(許清和也是當時向神社捐獻石燈籠的人之一)[1][2]。
寺中庭院建有小橋流水及亭園樓台頗具古風,寺內外及圍牆上有多座臺灣廟宇少見的宮燈,因地勢較高有臨下之感;與遠遠望去的山景相伴,著實為醒靈寺增色不少,值得一遊。醒靈寺也是二二八事件的最終戰役──「烏牛欄之役」的古戰場,當時於今愛蘭橋設有一吊橋。於1947年(民國36年),二二八事件發生當時,二七部隊警備隊指揮官黃金島帶領著一群學生約(三十餘人),在橋頭與國民黨軍21師146旅436團第2營(七百餘人)對戰,造成該營傷亡二百人以上,此為台灣歷史上的以寡擊眾的知名戰役,到此還可緬懷當時兩軍的對峙戰況。
FB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