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基天后宮
廟宇簡介
• 廟宇別稱: | 天后宮 北區開基天后宮 |
---|---|
• 主祀神祇: | 天上聖母 |
• 宗教類型: | 道教 |
• 組織方式: | 管理委員會制 |
開基天后宮位於臺灣臺南市北區,是主祀媽祖的廟宇。該廟因是臺灣府城最早的媽祖廟,故以冠以「開基」之名。其別名「小媽祖廟」是與俗稱「大媽祖廟」的大天后宮相對而來,而由於位在「水仔尾」所以也稱水仔尾媽祖廟。
該廟在1985年公告為二級古蹟,後因〈文化資產保存法〉的修改而先後改為省定古蹟、國定古蹟。
該廟在1985年公告為二級古蹟,後因〈文化資產保存法〉的修改而先後改為省定古蹟、國定古蹟。
聯繫廟宇
• 聯繫電話: |
---|
地圖位置
臺南市北區五福里自強街12號
交通方式
【大眾運輸】
台鐵:臺南火車站下→轉搭公車18號→成功國小站→即可到達
【自行開車】
國道1號→永康交流道→直行往市區方向→成功路→自強街→即可到達。
台鐵:臺南火車站下→轉搭公車18號→成功國小站→即可到達
【自行開車】
國道1號→永康交流道→直行往市區方向→成功路→自強街→即可到達。
廟宇介紹
開基天后宮、主祀天后,亦稱天上聖母、媽祖或媽祖婆,是臺灣民間信仰最虔誠也最普遍的神明。傳說中的媽祖,原名林默,祖籍福建興化府莆田縣湄州嶼。關於她的生卒,史載紛紜,比較一致的說法是,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960年),卒於宋太宗雍熙4年(西元987年),享年二十八歲,媽祖自幼諳水性,有生以救助海上人家而聞名。羽化,經常顯靈,為航海人指引方同,被漁民們尊為航海之神。早期臺灣的墾拓先民,自中國閩粵渡海而來,經常與驚濤駭浪為伍,生命安危繫之於天,故多奉迎媽祖神像同行,析求平安,化險為夷。安然抵達後,為感念媽祖的庇佑,又在海邊或河海港口建廟祭祀,並析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開基天后宮,俗稱小媽祖廟,是對應於西走坊寧晴王府邸改建的大媽祖廟而稱的。創建於鄭氏時期,位於當時鎮北坊德慶溪出口南岸的水仔尾,是本市最早興建的媽祖廟,故以開基冠稱。清乾隆30年(西元1765年),知府蔣允君捐修。蔣元樞任知府時,再加修建,規模擴大。嘉慶以後至日治時期屢有修茸,二戰結束前,遭盟機轟炸,嚴重破壞。民國37年(西元1948年),境眾大修。民國60年(西元1971年)及民國62年(西元1973年),士紳境民募款重修,廟貌煥然一新。
現有之建築規制,依據《臺南市第二級古蹟開基天后宮調查研究及修護計畫》當中的考證,可能與大正15年(1926年)之規制大致相符,而當時之重修係於舊址上重建,規制上變化亦應相當有限。民國92年(2003年)進行了大修,於民國93年(2004年)完成,由徐裕健建築師負責設計監造。
該廟由鄭成功在明鄭永曆十七年(1662年)攻下普羅民遮城後改建德慶溪口的「媽祖寮仔」而成,當時稱「開基媽祖廟」,其蓋廟的磚頭是他第二批自廈門來臺的艦隊所運來的。廟內供奉一尊刻製於崇禎十三年(1640年)的媽祖像,是當年隨著鄭成功艦隊來臺的,故俗稱為「船仔媽」。
進入清朝統治後,改稱為「開基天后宮」。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時,時任福建分巡台灣道的蔣允焄捐修該廟,使其更具規模。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時,臺灣府知府蔣元樞又予以修建,使之成為一間三進的建築,並贈與一尊「傾聽觀音」在新建的後殿供奉。這尊觀音乃蔣元樞所獻的「府城三大觀音」之一,另外兩尊則在祀典武廟與大天后宮中。之後歷代亦有所修建。
日治時期,在日本大正十五年(1926年)時因廟宇年久失修,故境內居民們集資重建。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該廟遭盟軍空襲而毀損甚重,於是在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進行重修,而民國六十七年(1972年)時,該廟有所改建,增添了繁複的表面裝飾而成今貌。
現有之建築規制,依據《臺南市第二級古蹟開基天后宮調查研究及修護計畫》當中的考證,可能與大正15年(1926年)之規制大致相符,而當時之重修係於舊址上重建,規制上變化亦應相當有限。民國92年(2003年)進行了大修,於民國93年(2004年)完成,由徐裕健建築師負責設計監造。
該廟由鄭成功在明鄭永曆十七年(1662年)攻下普羅民遮城後改建德慶溪口的「媽祖寮仔」而成,當時稱「開基媽祖廟」,其蓋廟的磚頭是他第二批自廈門來臺的艦隊所運來的。廟內供奉一尊刻製於崇禎十三年(1640年)的媽祖像,是當年隨著鄭成功艦隊來臺的,故俗稱為「船仔媽」。
進入清朝統治後,改稱為「開基天后宮」。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時,時任福建分巡台灣道的蔣允焄捐修該廟,使其更具規模。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時,臺灣府知府蔣元樞又予以修建,使之成為一間三進的建築,並贈與一尊「傾聽觀音」在新建的後殿供奉。這尊觀音乃蔣元樞所獻的「府城三大觀音」之一,另外兩尊則在祀典武廟與大天后宮中。之後歷代亦有所修建。
日治時期,在日本大正十五年(1926年)時因廟宇年久失修,故境內居民們集資重建。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該廟遭盟軍空襲而毀損甚重,於是在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進行重修,而民國六十七年(1972年)時,該廟有所改建,增添了繁複的表面裝飾而成今貌。
建築特色
該廟基本上是狹長的街屋形式,共三進,由廟外埕、內埕、三川門、拜亭與龍虎井、正殿、後拜殿和後殿組成。正殿主祀媽祖,隨祀著千里眼與順風耳,後殿則供奉著觀世音菩薩與十八羅漢等神。
該廟中還有明代樣式的三爪龍柱及古匾等文物,而在三川殿廟角有著「憨番擡廟角」的裝飾。
三川殿:屋身為三開間七架楹式的混合式構造方式,中段明間部分為疊斗式的大木構架方式,次間兩側則是半附璧式的抬樑式構架形式,並以兩山的山牆承重。較具特色的應是兩山墀頭上的「憨番」
正殿:屋身為十三架楹承重牆式的構造方式,兩側山牆頂部各開一八卦形式高窗,兩山下方除了有大形「忠」、「義」、「節」、「孝」題字外,並有大幅雕塑兩幅,期間並有一燈樑橫置於三架楹下方,神龕責配置於後坡七架及九架楹之間,並於前方兩側各開小門以連接右側戶外及左側護龍,門板上方則分別提有「龍吟」、「虎嘯」等字樣。
拜殿:歇山式屋頂,其特色包括山牆為銳形馬脊形式,正脊則是小脊作法,採仰合瓦屋面等特點,可以說此類形式做法常見於台南市各個拜亭之中。屋身而言,為六架楹捲棚式,並採用台樑式的構造形式。
後殿:屋身為九架楹承重牆式構造方式,其中七架楹下方施作曲形壽樑一道,兩旁為具有蝙蝠紋樣的隔扇門,壽樑下置有草形雀替。
該廟中還有明代樣式的三爪龍柱及古匾等文物,而在三川殿廟角有著「憨番擡廟角」的裝飾。
三川殿:屋身為三開間七架楹式的混合式構造方式,中段明間部分為疊斗式的大木構架方式,次間兩側則是半附璧式的抬樑式構架形式,並以兩山的山牆承重。較具特色的應是兩山墀頭上的「憨番」
正殿:屋身為十三架楹承重牆式的構造方式,兩側山牆頂部各開一八卦形式高窗,兩山下方除了有大形「忠」、「義」、「節」、「孝」題字外,並有大幅雕塑兩幅,期間並有一燈樑橫置於三架楹下方,神龕責配置於後坡七架及九架楹之間,並於前方兩側各開小門以連接右側戶外及左側護龍,門板上方則分別提有「龍吟」、「虎嘯」等字樣。
拜殿:歇山式屋頂,其特色包括山牆為銳形馬脊形式,正脊則是小脊作法,採仰合瓦屋面等特點,可以說此類形式做法常見於台南市各個拜亭之中。屋身而言,為六架楹捲棚式,並採用台樑式的構造形式。
後殿:屋身為九架楹承重牆式構造方式,其中七架楹下方施作曲形壽樑一道,兩旁為具有蝙蝠紋樣的隔扇門,壽樑下置有草形雀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