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大觀音亭興濟宮
廟宇簡介
| • 廟宇別稱: | 大觀音亭興濟宮 興濟宮 觀音亭 |
|---|---|
| • 主祀神祇: | 觀世音菩薩、保生大帝 |
| • 宗教類型: | 其他 |
| • 組織方式: | 董事會制 |
| • 官方網站: | http://www.da-shing.org.tw/ |
| • FB粉專: | https://www.facebook.com/208151072551137 |
大觀音亭興濟宮是位在臺灣台南市北區的著名廟宇,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11月27日公告為三級古蹟[2]。該寺廟是由主奉佛教觀音菩薩的「大觀音亭」與主奉醫神保生大帝的與「興濟宮」所組成,雖分屬佛門、道教,但自創建以來即兩廟相連,關係密切,同屬一組織管理。現稱「財團法人大觀音亭興濟宮」。
聯繫廟宇
| • 聯繫電話: |
|---|
地圖位置
臺南市北區玉皇里成功路86號
廟宇介紹
大觀音亭沿革
臺灣各廟宇普遍奉祀觀世音菩薩, 專祀觀世音菩薩者亦多。 臺南市大觀音亭創建於明永曆年間(1647~1683), 或云更早,為本省古剎之最。 時聞暮鼓晨鐘、梵唱唄讚,雖居囂鬧紅塵, 也有脫俗出世的感覺。
有關大觀音亭的文獻記載,條列如下:
1.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蔣毓英《臺灣府志》云: 「觀音廟,在鎮北坊,前後泥座金色相,左右塑十八羅漢,俗呼為觀音亭。」
2.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高拱乾《臺灣府志》亦言: 「觀音宮,在府治鎮北坊,前後泥金色相,左右塑十八羅漢,俗呼為觀音亭,相傳最遠。康熙三十二年,後堂重建。」
3.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陳文達《臺灣縣志》則有更詳實記錄: 「觀音亭,偽時建,中奉大士,左右塑十八羅漢。康熙三十二年,居民重修,並建後堂。」可知大觀音亭至遲在明永曆年間(1647~1683)已創建,原稱「觀音亭」,又稱「觀音廟」、「觀音宮」;後來為相對於府城小東門內的觀音亭,而習稱「大觀音亭」。
興濟宮沿革
興濟宮主祀保生大帝。保生大帝又稱「大道公」、「吳真君」,俗名吳夲(讀音滔,本的俗字),係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至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 期間,福建地方一位行醫濟世的醫生。吳夲生前以醫術高明、救人無數而被鄉人視為神醫,及其死後,閩南地區的民眾感念其醫德而奉為醫神崇拜。臺灣府城居民主要來自福建漳州、泉州二府,奉祀保生大帝的廟宇甚多;遠自荷蘭據臺時,即已建廟於廣儲東里(今新化)。及至明鄭時期,鄭氏及諸將士多漳、泉人士,奉祀保生大帝的廟宇愈增,興濟宮即於此時創建。
有關興濟宮的文獻記載,條列如下: 1.「大道宮,祀白礁吳真人,在觀音亭傍。」(清)林謙光《台灣府紀略》
2.「慈濟宮四所:一在府治西定坊,一在鎮北坊,一在鳳山縣治安平鎮,一在土墼程保。」蔣毓英《台灣府志》(1685)
3.「慈濟宮:一在附郭縣鎮北坊。一在附郭縣西定坊。」高拱乾《台灣府志》(1696)
4.「大道公宮,一在觀音亭邊,偽時建。一在水仔尾,康熙三十五年里人建」王禮《台灣縣志》(1720)
5.「吳真人廟:在西定坊新街,乾隆五年,街民重修,曰「開山宮」又其一在北線尾、一在鎮北坊水仔尾、一在觀音側、一在石頭坑、一在武定里、一在廣儲東里、一在歸仁北里舊社口。」劉良璧《重修福建台灣府志》(1742)
明鄭永曆三十二年(1678年),軍民在臺灣府城的尖山南坡建「觀音宮」,供奉觀音菩薩[3][4]。康熙時重修擴建之後,因拜亭採用了抱廈的形式而改名「觀音亭」,後來又因要與小東門的觀音亭區分,而習稱「大觀音亭」[4]。隔年(1679年),來自泉州同安鄭軍將士又在「大觀音亭」旁建今興濟宮奉祀保生大帝(大道公),當時稱為「大道公廟」,後因為與良皇宮分別,稱「頂大道公廟」,良皇宮則稱「下大道公廟」[5]。兩者均為明鄭時期規模最大的觀音廟與大道公廟[3]。
而在施琅克臺之後,由於總鎮衙署與所轄三營分別建在尖山北坡與覆鼎金(今衛生部臺南醫院)之間,都在兩廟附近,所以有不少官兵前來祈求平安[3]。大觀音亭方面,主要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註 1]、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註 2]、嘉慶二十年(1815年)[註 3]、道光十年(1830年)[註 4]與同治十年(1871年)[註 5]整修過,至於興濟宮,則主要在嘉慶二年(1797年)[註 6]與道光十一年(1831年)[註 7]與同治十年(1871年)[註 8]整修過[3]。而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之後,因所謂的開山撫番導致官兵多染上瘴癘,所以兩廟的香火日益興盛,成為府城裡同類廟宇中香火最鼎盛的廟[3]。
而進入臺灣日治時期之後,兩廟曾於昭和二年(1927年)一起重修,然而在後來的太平洋戰爭中受創,遂於戰後的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重修。民國時期兩廟在民國五十、六十年代(1960年代、1970年代)[註 9]重修過幾次,而最近一次則是在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
臺灣各廟宇普遍奉祀觀世音菩薩, 專祀觀世音菩薩者亦多。 臺南市大觀音亭創建於明永曆年間(1647~1683), 或云更早,為本省古剎之最。 時聞暮鼓晨鐘、梵唱唄讚,雖居囂鬧紅塵, 也有脫俗出世的感覺。
有關大觀音亭的文獻記載,條列如下:
1.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蔣毓英《臺灣府志》云: 「觀音廟,在鎮北坊,前後泥座金色相,左右塑十八羅漢,俗呼為觀音亭。」
2.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高拱乾《臺灣府志》亦言: 「觀音宮,在府治鎮北坊,前後泥金色相,左右塑十八羅漢,俗呼為觀音亭,相傳最遠。康熙三十二年,後堂重建。」
3.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陳文達《臺灣縣志》則有更詳實記錄: 「觀音亭,偽時建,中奉大士,左右塑十八羅漢。康熙三十二年,居民重修,並建後堂。」可知大觀音亭至遲在明永曆年間(1647~1683)已創建,原稱「觀音亭」,又稱「觀音廟」、「觀音宮」;後來為相對於府城小東門內的觀音亭,而習稱「大觀音亭」。
興濟宮沿革
興濟宮主祀保生大帝。保生大帝又稱「大道公」、「吳真君」,俗名吳夲(讀音滔,本的俗字),係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至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 期間,福建地方一位行醫濟世的醫生。吳夲生前以醫術高明、救人無數而被鄉人視為神醫,及其死後,閩南地區的民眾感念其醫德而奉為醫神崇拜。臺灣府城居民主要來自福建漳州、泉州二府,奉祀保生大帝的廟宇甚多;遠自荷蘭據臺時,即已建廟於廣儲東里(今新化)。及至明鄭時期,鄭氏及諸將士多漳、泉人士,奉祀保生大帝的廟宇愈增,興濟宮即於此時創建。
有關興濟宮的文獻記載,條列如下: 1.「大道宮,祀白礁吳真人,在觀音亭傍。」(清)林謙光《台灣府紀略》
2.「慈濟宮四所:一在府治西定坊,一在鎮北坊,一在鳳山縣治安平鎮,一在土墼程保。」蔣毓英《台灣府志》(1685)
3.「慈濟宮:一在附郭縣鎮北坊。一在附郭縣西定坊。」高拱乾《台灣府志》(1696)
4.「大道公宮,一在觀音亭邊,偽時建。一在水仔尾,康熙三十五年里人建」王禮《台灣縣志》(1720)
5.「吳真人廟:在西定坊新街,乾隆五年,街民重修,曰「開山宮」又其一在北線尾、一在鎮北坊水仔尾、一在觀音側、一在石頭坑、一在武定里、一在廣儲東里、一在歸仁北里舊社口。」劉良璧《重修福建台灣府志》(1742)
明鄭永曆三十二年(1678年),軍民在臺灣府城的尖山南坡建「觀音宮」,供奉觀音菩薩[3][4]。康熙時重修擴建之後,因拜亭採用了抱廈的形式而改名「觀音亭」,後來又因要與小東門的觀音亭區分,而習稱「大觀音亭」[4]。隔年(1679年),來自泉州同安鄭軍將士又在「大觀音亭」旁建今興濟宮奉祀保生大帝(大道公),當時稱為「大道公廟」,後因為與良皇宮分別,稱「頂大道公廟」,良皇宮則稱「下大道公廟」[5]。兩者均為明鄭時期規模最大的觀音廟與大道公廟[3]。
而在施琅克臺之後,由於總鎮衙署與所轄三營分別建在尖山北坡與覆鼎金(今衛生部臺南醫院)之間,都在兩廟附近,所以有不少官兵前來祈求平安[3]。大觀音亭方面,主要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註 1]、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註 2]、嘉慶二十年(1815年)[註 3]、道光十年(1830年)[註 4]與同治十年(1871年)[註 5]整修過,至於興濟宮,則主要在嘉慶二年(1797年)[註 6]與道光十一年(1831年)[註 7]與同治十年(1871年)[註 8]整修過[3]。而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之後,因所謂的開山撫番導致官兵多染上瘴癘,所以兩廟的香火日益興盛,成為府城裡同類廟宇中香火最鼎盛的廟[3]。
而進入臺灣日治時期之後,兩廟曾於昭和二年(1927年)一起重修,然而在後來的太平洋戰爭中受創,遂於戰後的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重修。民國時期兩廟在民國五十、六十年代(1960年代、1970年代)[註 9]重修過幾次,而最近一次則是在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
建築特色
大觀音亭與興濟宮分別在右側與左側,中間為據說是供前來參拜官吏更衣與休憩之用的官廳,三者以八角門互通[4],兩廟皆深三進,位在一基座之上,由三川殿(門)、拜亭、龍虎井、正殿、過水廊與後殿組成[5]。廟前正對的觀亭街古稱「觀音亭街」,是臺南少見的參拜道,但現在已經拓寬[5]。
廟中所藏古物甚多,如清朝太子太保王得祿所題楹聯與所獻匾額,歷代重修碑記等,另外廟中之彩繪乃出自臺南名師陳壽彝之手筆
廟中所藏古物甚多,如清朝太子太保王得祿所題楹聯與所獻匾額,歷代重修碑記等,另外廟中之彩繪乃出自臺南名師陳壽彝之手筆

建議將關注的廟宇加入收藏名單,能夠更便利的瀏覽及取得相關資訊。
Google評論
今夭跟我兒子來這看迓佛轎,選擇這裡看熱鬧視野很好的角度,利用空檔時間参拜這間大觀音亭
整理了祂的史蹟:
大觀音亭建成時間(1678年)與興濟宮皆興建於明鄭氏時期,是府城最早的觀音廟、保生大帝廟。有趣的是,分屬於佛道教不同信仰的兩座廟宇,不僅距離很近,中間只以一座「官廳」相連彼此有互通,建廟的時間更只差一年。
大觀音亭以佛教為主,供奉有:
三川殿:哼哈二將
正殿:觀音佛祖(脅侍:善財、龍女)、準提菩薩、齊天大聖、達摩祖師、十八羅漢、註生娘娘、月下老人、花公花婆。
後殿:三寶佛、觀音菩薩(挾侍善財、龍女)、大勢至菩薩、彌勒佛、韋馱菩薩、伽藍菩薩、地藏菩薩(脅侍道明尊者、閔公尊者)、妙莊王(傳說中千手觀音菩薩之父)、監齋使者。
大觀音亭與興濟宮分別在右側與左側,中間為據說是供前來參拜官吏更衣與休憩之用的官廳
大觀音亭從清代到日治時期的文物中,有13面匾額、2幅楹聯、7面碑碣
興濟宮方面則有25面匾額、4幅楹聯、3面碑碣
大觀音亭於民國74年(公元1985年)11月27日公告為3級古蹟。該寺廟現稱「財團法人大觀音亭興濟宮」,是由主奉佛教觀音菩薩的「大觀音亭」與主奉醫神保生大帝的與「興濟宮」所組成,雖分屬佛門、道教,但自創建以來即兩廟相連,關係密切,同屬1組織管理
大觀音亭是臺灣最早的觀音廟,前身源起於鄭成功軍士所築的小廟宇。永曆15年(公元1661年)鄭成功(1624-1662)初攻打荷蘭人的要塞熱蘭遮城(今臺南市赤崁樓一帶)不果,決定實施長期戰鬥,命令軍兵們至周圍土地從事屯墾「且耕且戰」,不僅解決糧食問題,更促進拓墾,來開荒屯墾的兵丁們建立了草寮小廟供奉觀音菩薩。永曆32年(公元1678年),軍民擇9月19日觀音菩薩出道紀念日立廟,在臺灣府城北側尖山南面坡、德慶溪北岸的「山南水北」陽方位建「觀音宮」。隔年(公元1679年),來自泉州同安鄭軍將士又在旁建「大道公廟」奉祀保生大帝(大道公),即今「興濟宮」。當時又稱為「頂大道公廟」。兩者分別為明鄭時期規模最大的觀音廟與大道公廟。
康熙35年(公元1696年)高拱乾(生卒年不詳)《臺灣府志》記載:「觀音宮,在府治鎮北坊,前後泥金色相,左右塑十八羅漢,俗呼為觀音亭,相傳最遠。康熙32年,後堂重建。」清軍入臺之後,於康熙時重修擴建,因拜亭採用了不同一般廟宇的「抱廈」形式(由4根柱子支撐木構架,上承歇山屋頂而成。即亭子樣式。因前簷接建出延伸的小屋棚,好像要環抱主建築物一般而得名)而改名「觀音亭」,後來又因要與小東門內的觀音亭區分,故而習稱此古廟為「大觀音亭」。
同治13年(公元1874年)之後,因所謂的開山撫番導致官兵多染上瘴癘,兩廟(大觀音亭與興濟宮)的香火因之日益興盛,成為府城裡同類廟宇中香火最鼎盛的廟。日治時期,兩廟曾於昭和2年(公元1927年)一起重修,其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受美軍轟炸受創,遂於民國38年(公元1949年)重修。之後兩廟在民國50至60年代(公元1961至1971年間)皆有重新翻修。
大觀音亭於民國74年(公元1985年)11月27日公告為3級古蹟。該寺廟現稱「財團法人大觀音亭興濟宮」,是由主奉佛教觀音菩薩的「大觀音亭」與主奉醫神保生大帝的與「興濟宮」所組成,雖分屬佛門、道教,但自創建以來即兩廟相連,關係密切,同屬1組織管理。
台南香火鼎盛的廟宇之一
-/-
佛、道兩教廟宇共祀一地的特殊場景
大觀音亭與興濟宮皆興建於鄭氏時期,是府城最早的觀音廟、保生大帝廟。有趣的是,分屬於佛道教不同信仰的兩座廟宇,不僅距離很近,中間只以一座「官廳」相連,建廟的時間更只差一年,這跟兩廟的發展背景有關:「慈悲為懷、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與「醫神」保生大帝,都是早期來臺移民的精神信仰,到了清領時期,臺灣最高武官的官署「總鎮署」設在兩廟附近,官兵也常來廟裡祈福,中間的「官廳」,則是提供官員參拜前的更衣場所,是目前臺灣難得一見還保有官廳的廟宇。
月老靈驗
大觀音亭正殿左方,祭祀著昔日被稱為四大月老之一的大觀音亭的月下老人,掌管姻緣據說相當靈驗,被認為是能言善道、善於傾聽,因此許多未婚男女都會來請月老牽紅線、說姻緣。
主祀:觀音佛祖
配祀:達摩祖師、大聖爺、註生娘娘、月老神君、花公花婆、十八羅漢、哼哈二將、彌勒佛、韋馱尊者、伽藍尊者、地藏王菩薩、監齋菩薩
藝品導覽:三川殿「裙堵淺浮雕」
鑑賞重點:不只是花瓶
大觀音亭的三川殿以木雕為主要裝飾,在門板的「裙堵」部分,雕飾了金紅兩色的花瓶。廟宇的裝飾都有象徵吉祥意涵,這兩幅花瓶也不例外。左側的花瓶題材為「菊花、花瓶、如意、綬帶鳥」,「綬」與「壽」同音,象徵了長壽、平安與如意;右側的花瓶題材為「茶花、花瓶、芭蕉、蝙蝠」,「蕉」與「招」同音,代表的是平安、招來福氣。相較道教廟宇門面的熱鬧,典雅的花瓶也很符合佛寺的寧靜氛圍。
鑑賞重點:以雕刻來作畫
遠看以為是兩幅畫,近看會發現是以木雕雕刻出來的畫面,這樣的技法稱作「淺浮雕」,是一種兼具繪畫與雕刻特質的藝術形式。做法是在雕刻時保留邊框,將圖案以外的部分逐層鑿掉,圖案本身則利用雕刻技巧,製造出不同深淺層次的浮凸效果,立體感又比繪畫更高一些。
臺南市第三級古蹟,大觀音亭與興濟宮皆興建於鄭氏時期,是府城最早的觀音廟、保生大帝廟。
分屬於佛道教不同信仰的兩座廟宇就在旁邊,中間只以一座「官廳」相連,建廟的時間更只差一年。
兩廟的發展背景反映著先民的信仰。
慈悲為懷、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與「醫神」保生大帝,都是早期來臺移民的精神信仰中心。
到了清領時期,臺灣最高武官的官署「總鎮署」設在兩廟附近,官兵也常來廟裡祈福,中間的「官廳」,則是提供官員參拜前的更衣場所,是目前臺灣難得一見還保有官廳的廟宇。
鑑賞重點:栩栩如生的大型泥塑彩繪
步入大觀音亭正殿前,會先經過由安平剪黏世家——葉鬃、葉進祿父子共同完成的龍虎壁彩繪泥塑。「泥塑彩繪」的製作,是先以灰泥堆塑成形,再於表面上彩。要能做到尺度廣大,又能栩栩如生,就考驗著匠師的功力。
龍邊為「蒼龍教子」,可以看到巨龍在雲霧中乍現,小龍在海浪中奮力躍出,波濤洶湧,有著「祈雨救濟蒼生」的寓意。虎邊為「二虎遊林」,畫面中猛虎在山林中昂首闊步,小虎撲前吼叫,形象寫實,表現「虎父無犬子」。
大觀音亭的脊飾剪黏具有佛道教色彩,正殿的王母娘娘更是罕見題材。
整體而言,大觀音亭裝飾無華清爽,隔壁的興濟宮鮮豔藻飾。
不曉得為什麼google有審核過但要編輯這家米糕地址怎麼選都無法顯示??
我只能標記在這大觀音亭的斜對面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成功路187之1號(黃色招牌:成功路米糕)
非吃不可的銅板美食
我非常喜款這一家的米糕跟四神湯
米糕的米飯每一口都能聞到米的清香
淋在米糕上的肉汁,可以感受到肉燉煮到有膠質感的,那肉香濃郁跟米糕拌在一起,會讓人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
老闆在米糕上除了會淋上小肉塊,還有灑上魚鬆還有配菜涼拌小黃瓜?,每一口清爽不油膩,超級好吃!
那種好吃無法言喻,我只能說若你吃小碗的,你肯定會想再吃第二碗!
四神湯,裡面的腸子燉煮的非常軟嫩透徹;料給很多,每一口湯清爽好喝!
有時我們也會喝其他丸子湯也很棒!
機車可以停路邊,若開汽車要看附近路邊是否有停車格喔
這是一家銅板美食,若你們有去到成功路一定要去吃
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僅為參考,請依官方公告時間為主
星期一 05:00 – 21:00
星期二 05:00 – 21:00
星期三 05:00 – 21:00
星期四 05:00 – 21:00
星期五 05:00 – 21:00
星期六 05:00 – 21:00
星期日 05:00 – 21:00
FB粉絲專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