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義廟
廟宇簡介
• 主祀神祇: | 太上老君 |
---|---|
• 宗教類型: | 道教 |
• 組織方式: | 其他 |
目前祀奉太祖的太上龍頭忠義廟,是夜祭的地點,該公廨建築原為茅草木柱的草屋,在日治末期曾毀過一次,戰後重建兩次;目前公廨的構造為水泥建築,外型仿國父紀念館,上覆茅草。公廨內部隔成3室,有主祭壇、主祭壇兩側的將軍座和門口的兵士座。 每年農曆9月初1起,一直到10月14、15日的夜祭,四部落(頭社、交力林、大山腳、竹湖)都會聚集於此,虔誠的祭拜阿立祖;祭典內容包括了點豬、牽曲…等,在1995年首次由原大內鄉公所及原台南縣政府大規模籌辦,成為全國性活動,每年都吸引眾多的人類學家、文史工作者前來參與、採訪,是西拉雅族平埔祭典最重要的一地
聯繫廟宇
• 聯繫電話: |
---|
地圖位置
臺南市大內區大內區頭社里6鄰31號
廟宇介紹
忠義廟原為頭社公廨,頭社村(今頭社里)為大內鄉十村之一,分成十個聚落,除了濱臨曾文溪的三崁為漢人聚落外,其餘皆屬平埔族分布的區域。太祖的信仰主要分布於頭社、竹湖、交力林、大山腳、埤子腳等五個部落。在日治時期皇民化之前,這些部落仍保存各自的公廨。至戰後上述5個部落的有心人士出面共議磋商,協議重建永久性的公廨,並將各公廨的太祖全部集中於新建的公廨,選址於距各部落理想的中心點;但是埤子腳與其他部落之間,在金錢方面產生了摩擦和誤解,最後沒有加入。因此,今頭社內有兩座公廨,一座為埤子腳的公廨,一座則是代表其他四個部落的公廨,即頭社系統(潘英海,1994)。
頭社公廨原來是頭社、竹湖、交力林三個聚落所組成的,後來交力林人口減少、埤仔腳賣地散庄,因此原屬埤子腳部落的大山腳與交力林合併算一份。頭社公廨內部空間的結構分三間格局,即表徵三個聚落的集體性,公廨的中室代表頭社,稱為「中公廨」;東室代表竹湖,稱為「東公廨」;西室代表交力林和大山腳,稱為「西公廨」。每個公廨與聚落都有一個向缸(潘英海,1994)。
據頭社部落老一輩村民陳雲(日治時期公廨乩童連本之子)指出,頭社公廨供奉的太祖壺體,曾為規避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而暫移往竹湖,一個名叫柚子腳的地方,臨時以竹子茅草搭建草寮供奉太祖,後因遭祝融之災,而於戰後改為磚造黑瓦屋頂建築。民國72年(1983),公廨委員陳進都等委員們前往國父紀念館參觀後,仿該館外觀雇工規劃設計,並配合信徒村民集資重建,但仍維持三面壁、無廟門(三川門)的公廨傳統造型特徵;將水泥柱、欄杆和屋頂,漆成竹子、木板或茅草的顏色,並以高台屋方式興建,表徵延續傳統古法。
頭社公廨在重建時,雖曾有人建議以公廨來命名,但因礙於內政部所規定之寺廟登記法令,並無公廨之名,必須以廟名來稱呼。最後只好經由太祖指示,定名為「太上龍頭忠義廟」,並正式登記。
每年農曆10月14、15日舉行的「太祖夜祭」,為頭社公廨的年度祭儀,總是吸引許多學者、師生和民眾前來參與,被譽為「西拉雅聖地」。
大內區頭社里是早期西拉雅族的聚落,本為大武壠社的故地,後為目加溜灣社遷來的社民所據;崇奉太祖(阿立祖)的宗教信仰,是當地里民非常古老的信仰方式。目前祀奉太祖的太上龍頭忠義廟,是夜祭的地點,該公廨建築原為茅草木柱的草屋,在日治末期曾毀過一次,戰後重建兩次;目前公廨的構造為水泥建築,外型仿國父紀念館,上覆茅草。公廨內部隔成3室,有主祭壇、主祭壇兩側的將軍座和門口的兵士座。 每年農曆9月初1起,一直到10月14、15日的夜祭,四部落(頭社、交力林、大山腳、竹湖)都會聚集於此,虔誠的祭拜阿立祖;祭典內容包括了點豬、牽曲…等,頭社夜祭在1995年首次由原大內鄉公所及原台南縣政府大規模籌辦,成為全國性活動,每年都吸引眾多的人類學家、文史工作者前來參與、採訪,是西拉雅族平埔祭典最重要的一地。
頭社公廨原來是頭社、竹湖、交力林三個聚落所組成的,後來交力林人口減少、埤仔腳賣地散庄,因此原屬埤子腳部落的大山腳與交力林合併算一份。頭社公廨內部空間的結構分三間格局,即表徵三個聚落的集體性,公廨的中室代表頭社,稱為「中公廨」;東室代表竹湖,稱為「東公廨」;西室代表交力林和大山腳,稱為「西公廨」。每個公廨與聚落都有一個向缸(潘英海,1994)。
據頭社部落老一輩村民陳雲(日治時期公廨乩童連本之子)指出,頭社公廨供奉的太祖壺體,曾為規避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而暫移往竹湖,一個名叫柚子腳的地方,臨時以竹子茅草搭建草寮供奉太祖,後因遭祝融之災,而於戰後改為磚造黑瓦屋頂建築。民國72年(1983),公廨委員陳進都等委員們前往國父紀念館參觀後,仿該館外觀雇工規劃設計,並配合信徒村民集資重建,但仍維持三面壁、無廟門(三川門)的公廨傳統造型特徵;將水泥柱、欄杆和屋頂,漆成竹子、木板或茅草的顏色,並以高台屋方式興建,表徵延續傳統古法。
頭社公廨在重建時,雖曾有人建議以公廨來命名,但因礙於內政部所規定之寺廟登記法令,並無公廨之名,必須以廟名來稱呼。最後只好經由太祖指示,定名為「太上龍頭忠義廟」,並正式登記。
每年農曆10月14、15日舉行的「太祖夜祭」,為頭社公廨的年度祭儀,總是吸引許多學者、師生和民眾前來參與,被譽為「西拉雅聖地」。
大內區頭社里是早期西拉雅族的聚落,本為大武壠社的故地,後為目加溜灣社遷來的社民所據;崇奉太祖(阿立祖)的宗教信仰,是當地里民非常古老的信仰方式。目前祀奉太祖的太上龍頭忠義廟,是夜祭的地點,該公廨建築原為茅草木柱的草屋,在日治末期曾毀過一次,戰後重建兩次;目前公廨的構造為水泥建築,外型仿國父紀念館,上覆茅草。公廨內部隔成3室,有主祭壇、主祭壇兩側的將軍座和門口的兵士座。 每年農曆9月初1起,一直到10月14、15日的夜祭,四部落(頭社、交力林、大山腳、竹湖)都會聚集於此,虔誠的祭拜阿立祖;祭典內容包括了點豬、牽曲…等,頭社夜祭在1995年首次由原大內鄉公所及原台南縣政府大規模籌辦,成為全國性活動,每年都吸引眾多的人類學家、文史工作者前來參與、採訪,是西拉雅族平埔祭典最重要的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