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天宮
廟宇簡介
• 廟宇別稱: | 北埔慈天宮 |
---|---|
• 主祀神祇: | 觀音佛祖 |
• 宗教類型: | 佛教 |
• 組織方式: | 其他 |
北埔慈天宮,是台灣的佛道廟宇,位於新竹縣北埔鄉。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目前是屬於台灣三級古蹟文化資產。主祀觀世音菩薩、副祀三官大帝奉於左側,三山國王奉於右側。
聯繫廟宇
• 聯繫電話: |
---|
地圖位置
新竹縣北埔鄉北埔村北埔街1號

建議將關注的廟宇加入收藏名單,能夠更便利的瀏覽及取得相關資訊。
Google評論
北埔地區的信仰中心,萬聖節的"暗巷地府"活動,結合客語闖關免費參加,大家有空可以來體驗不一樣的萬聖節活動
北埔最重要的信仰中心,也是北埔老街的核心。慈天宮創建於清朝道光年間,主祀觀音菩薩,列屬市定古蹟。廟前雖然攤販、遊客雲集,但走進廟內氣氛莊嚴寧靜,讓人心情平靜。
其格局為「兩殿兩廊兩橫屋」,除了主殿供奉觀音菩薩外,另配祀媽祖、五穀先帝、文昌帝君、三山國王、註生娘娘等神明。
元宵節的油笐火(竹製火把),是慈天宮一大特色活動。民眾手持油笐火把從廟前廣場一路上上秀巒山祭拜山神,連結如火龍,景象壯觀動人。
慈天宮創建於道光十五年(西元1835年),宮中的主祀神祇為觀音菩薩,相傳為北埔鄉開墾先民姜秀鑾自大陸迎奉,並於西元1874年由姜氏子孫姜榮華增建前殿與左右兩廊。慈天宮倚山而建,座落在北埔鄉的老街中,相當融入當地居民的生活之中,也是當地的信仰中心。雖然慈天宮並無華麗的外表建築,但卻與北埔鄉的發展與文化息息相關,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保存價值,是為台閩地區的三級古蹟
我個人的觀察:
第一個印入眼簾的,是屋簷正中央的天使,由於很少在廟宇看到天使,令人印象特別深刻。(第四張照片)
整體的釉黑色,也象徵著信徒之多、之廣、信仰之悠遠,久遠到石碑都風化成平板了。
網路資料:
慈天宮是北埔地區最重要的大廟,也是清代道光年之後,新竹山區拓墾史的重要見證;更是閩粵合作,消弭族群對峙的重要見證。
此宮創建年代說法不一,據傳該宮所祀的觀音菩薩,原為粵籍墾首姜秀鑾自大陸奉迎而來,與原住民爭戰前,墾民都會前往禱祝,祈求平安順利。
依據北埔「鄉土誌」記載,慈天宮於道光二十六(1846)年改建為木造廟宇。每年7月14日,慶祝中元,燃放水燈,慶祝規模之盛大,為其他地區少見。
廟內有數支雕有龍盤之石柱,廟前有一對石獅子,廟內木作精彩,特別是吊筒上具有翅膀的飛天仙人豎材,頗值玩味。
資料來源: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060724000015
廟前廣場採石條鋪製
石材為北埔地區的砂岩
步口檐廊的石雕蟠龍柱均採升龍造型、廟內有2組二十四孝石柱
乃臺灣廟宇少有
廟前商店林立
聚集小吃、特產店鋪
為北埔老街觀光重點
慈天宮並祀觀音佛祖與天上聖母
主神觀音佛祖為姜家祖傳
這尊觀音菩薩後來被墾民稱為「護隘觀音」
姜家自然而然地以墾首之尊
成為這座護隘廟宇的管理者
後期配祀諸神愈多
諸神合祀
佛道不分現象在臺灣廟宇雖是常見
但對慈天宮而言
卻因眾神合祀
淡化了閩粵墾民祖籍界限
慈天宮在臺灣廟宇建築史上極具價值
為臺灣清代中晚期廟宇的代表作
閩粵合築
平面布局是客家地區典型的「雙堂二橫式」建築
也就是由兩殿兩廊兩橫屋(護龍)所組成
大殿與前殿呈現閩南泉州的建築特色
為縣定三級古蹟
香火依舊
逛老街必訪文化景點
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僅為參考,請依官方公告時間為主
星期一 06:00 – 19:00
星期二 06:00 – 19:00
星期三 06:00 – 19:00
星期四 06:00 – 19:00
星期五 06:00 – 19:00
星期六 06:00 – 19:00
星期日 06:00 – 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