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雲寺
廟宇簡介
| • 廟宇別稱: | 頂半天慈雲寺 |
|---|---|
| • 主祀神祇: | 觀音佛祖 |
| • 宗教類型: | 佛教 |
| • 組織方式: | 管理人(住持)制 |
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因當時建在下半天與頂半天的交接處,而目前的現址是70多年前遷建至今。在頂半天居民雖不多,但慈雲寺的香火鼎盛,來祈求事業順利、家庭和樂及學業進步的信徒眾多,且環境優美,是個值得來造訪祈求平安的寺廟。
聯繫廟宇
| • 聯繫電話: |
|---|
地圖位置
嘉義縣鹿草鄉下麻村7鄰頂半天10號
交通方式
自行開車:
北上
1.走國道1號->下水上交流道右轉->82東西向快速公路東路嘉義線右轉->163縣道右轉->遇交叉口騎右邊->看到右手邊牌樓轉進去左手邊即是。
南下
2.走國道3號->下水上交流道左轉->82東西向快速公路東路嘉義線左轉->163縣道左轉->遇交叉口騎右邊->看到右手邊牌樓轉進去左手邊即是。
北上
1.走國道1號->下水上交流道右轉->82東西向快速公路東路嘉義線右轉->163縣道右轉->遇交叉口騎右邊->看到右手邊牌樓轉進去左手邊即是。
南下
2.走國道3號->下水上交流道左轉->82東西向快速公路東路嘉義線左轉->163縣道左轉->遇交叉口騎右邊->看到右手邊牌樓轉進去左手邊即是。
廟宇介紹
嘉義縣鹿草鄉頂半天慈雲寺,有一尊以糯米塑造的觀音佛祖神像和神龕、棚座,當地居民稱為「麻糬山」,超過200年歷史的「麻糬佛祖」不僅是地方信仰,更被視為村莊寶藏。
位於鹿草鄉下麻村的頂半天,僅約10戶住民,地方信仰中心慈雲寺的觀音佛祖已有200多年歷史,更特別的是,神像材質不是常見的木材,是糯米粉摻雜石灰混合捏塑而成。地方耆老表示,當初可能材料不足,師傅利用糯米粉摻雜石灰混合捏塑成神像。來台後信徒決定採相同材料製作神龕、棚座。因整組神像都是麻糬材料製作,信徒都稱神明坐在麻糬山上。下麻村長蔡慶成表示,頂半天現在只剩下約10戶住民,但每逢觀音佛祖誕辰,各地信徒擠滿廟口,假日也常有外地來膜拜。82歲村民張呂秀鑾表示,88風災那一年,她曾看見從廟的方向升起如蓮花座的紅光,紅光繞著村內轉一圈,她相信就是觀音佛祖護守村內的神力展現。
位於鹿草鄉下麻村的頂半天,僅約10戶住民,地方信仰中心慈雲寺的觀音佛祖已有200多年歷史,更特別的是,神像材質不是常見的木材,是糯米粉摻雜石灰混合捏塑而成。地方耆老表示,當初可能材料不足,師傅利用糯米粉摻雜石灰混合捏塑成神像。來台後信徒決定採相同材料製作神龕、棚座。因整組神像都是麻糬材料製作,信徒都稱神明坐在麻糬山上。下麻村長蔡慶成表示,頂半天現在只剩下約10戶住民,但每逢觀音佛祖誕辰,各地信徒擠滿廟口,假日也常有外地來膜拜。82歲村民張呂秀鑾表示,88風災那一年,她曾看見從廟的方向升起如蓮花座的紅光,紅光繞著村內轉一圈,她相信就是觀音佛祖護守村內的神力展現。
建築特色
內有兩大特色,一是觀音佛祖非木材雕刻,主要以糯米粉加石灰粉混合捏塑而成,看起來一點也不輸給木雕及石雕的神像,且當時塑造三尊,目前僅剩下二尊,一尊為信徒請出奉祀後尚未歸還,而以木雕來代替。
另一個是神龕,也是以糯米粉加石灰粉混合後,塑造師父躺在地上,用手捏成一小粒,然後往上丟,一粒一粒的堆黏在一起,倒崁山造型非常特殊,據說當時「唐山師傅」到台灣塑造三座麻糬山造型之神龕,另二座不知流落何方,寺方也曾呼籲各地的信眾如有發現類似造型的神龕予以告知,相互聯誼。
另一個是神龕,也是以糯米粉加石灰粉混合後,塑造師父躺在地上,用手捏成一小粒,然後往上丟,一粒一粒的堆黏在一起,倒崁山造型非常特殊,據說當時「唐山師傅」到台灣塑造三座麻糬山造型之神龕,另二座不知流落何方,寺方也曾呼籲各地的信眾如有發現類似造型的神龕予以告知,相互聯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