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台灣首廟天壇
廟宇簡介
| • 廟宇別稱: | 台灣首廟天壇 天壇 天壇天公廟 |
|---|---|
| • 主祀神祇: | 玉皇上帝、三官大帝 |
| • 宗教類型: | 道教 |
| • 組織方式: | 董事會制 |
| • 官方網站: | http://www.tian.org.tw/ |
| • FB粉專: | https://www.facebook.com/tiannews |
宗教信仰具有支撐與消解功能,為人們提供感情上的支撐與心靈上的慰藉,使民眾從精神上得到重大的幫助。
從每天正月初九天公生,民眾絡繹不絕,相繼前來朝拜,人潮將廟裡廟外擠得水洩不通的情形,即可看出天壇在民眾的信仰生活佔有重要地位。
從每天正月初九天公生,民眾絡繹不絕,相繼前來朝拜,人潮將廟裡廟外擠得水洩不通的情形,即可看出天壇在民眾的信仰生活佔有重要地位。
聯繫廟宇
| • 聯繫電話: |
|---|
地圖位置
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84巷16號
廟宇介紹
明鄭時期(1661~1683) 祭天的地點,習稱此地為「天公埕」。
清中葉以前(1683~1820) 府城居民每年玉皇上帝誕辰皆設廠於公埕西側舉行祭典。
清道光年間(1821~1850) 暫借天公埕東側的吳姓宅院以安置聖爐,係天壇的前身。
清咸豐四年(1854) 府城官民創建天壇,並於咸豐五年(1855)竣工,定名為「天公壇」。
清咸豐五年(1855) 總理梁懷章等人在募捐增建後殿。
日治明治三十二年(1899) 董事蔡國琳等募資重修,並將「天公壇」改稱「天壇」。
民國三十四年(1945) 戰後,因廟宇破損不堪,乃成立重建委員會著手募捐經費,自民國三十八年(1949)三月動手修建,至四十年(1951)元月完工。
民國五十一年(1962) 進行重修,新設四垂亭乙座、龍柱三對、三川步口左右壁堵等,至民國五十五年(1966)十月完工。
民國六十六年(1977) 倡議建造五聖殿,至民國六十八年(1979)元月動工,並在民國六十九年(1980)年進行正殿木構件的重修,至民國七十一年(1982)全部竣工。
民國七十二年(1983) 廟名改稱「臺灣首廟天壇」。
民國九十年(2001) 該年四月正殿及天井進行重修,至該年十月完工。
民國九十一年(2002) 該年五月重修後殿,至該年八月完工。
民國九十五年(2006) 該年七月搶修正殿太子亭,至九十六年十月完工。
民國九十七年(2008) 該年四月舉行戊子年七朝慶成禳熒祈安建醮
清中葉以前(1683~1820) 府城居民每年玉皇上帝誕辰皆設廠於公埕西側舉行祭典。
清道光年間(1821~1850) 暫借天公埕東側的吳姓宅院以安置聖爐,係天壇的前身。
清咸豐四年(1854) 府城官民創建天壇,並於咸豐五年(1855)竣工,定名為「天公壇」。
清咸豐五年(1855) 總理梁懷章等人在募捐增建後殿。
日治明治三十二年(1899) 董事蔡國琳等募資重修,並將「天公壇」改稱「天壇」。
民國三十四年(1945) 戰後,因廟宇破損不堪,乃成立重建委員會著手募捐經費,自民國三十八年(1949)三月動手修建,至四十年(1951)元月完工。
民國五十一年(1962) 進行重修,新設四垂亭乙座、龍柱三對、三川步口左右壁堵等,至民國五十五年(1966)十月完工。
民國六十六年(1977) 倡議建造五聖殿,至民國六十八年(1979)元月動工,並在民國六十九年(1980)年進行正殿木構件的重修,至民國七十一年(1982)全部竣工。
民國七十二年(1983) 廟名改稱「臺灣首廟天壇」。
民國九十年(2001) 該年四月正殿及天井進行重修,至該年十月完工。
民國九十一年(2002) 該年五月重修後殿,至該年八月完工。
民國九十五年(2006) 該年七月搶修正殿太子亭,至九十六年十月完工。
民國九十七年(2008) 該年四月舉行戊子年七朝慶成禳熒祈安建醮
建築特色
太歲殿主要構造為鋼筋混凝土柱樑結構,以二側戶外樓梯連通二樓,建築形式接合石雕牆、木構件雕刻、剪黏、泥塑等之作法。在功能上目前一樓做為多功能使用,二樓為供奉神明。
殿內三座大理石台座神龕,中港神龕供奉「斗姥元君」,右神龕供奉「北斗星君」,左神龕供奉「南斗星君」,以提供信眾祈求平安為主。
殿內三座大理石台座神龕,中港神龕供奉「斗姥元君」,右神龕供奉「北斗星君」,左神龕供奉「南斗星君」,以提供信眾祈求平安為主。

建議將關注的廟宇加入收藏名單,能夠更便利的瀏覽及取得相關資訊。
Google評論
首廟天壇,俗稱台南天公廟,是位於台灣台南市中西區的一座重要道教廟宇,主祀玉皇上帝。其歷史悠久,可追溯至明鄭時期,是台灣最早的官建天壇,也是台灣唯一以牌位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
歷史沿革:
* 明鄭時期:
* 相傳鄭成功於1661年來台後,便在鷲嶺(即今日天壇現址)設立祭天之壇,因此該地也被稱為「天公埕」。
* 清朝時期:
* 清咸豐四年(1854年),由官民共同集資興建廟宇,並於隔年完工,定名為「天公壇」。
* 歷經多次整修,現今廟宇的外觀與名稱,大致沿用自1893年的大修。
* 日治時期與戰後:
* 歷經日治時期,以及二次大戰後,廟宇也經歷數次大小不一的整修。
* 1985年,中華民國政府將其列為三級古蹟。
* 1997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後,變更為直轄市定古蹟。
廟宇特色:
* 主祀玉皇上帝:
* 天壇主祀神格崇高的玉皇上帝,在道教信仰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 與其他廟宇不同的是,天壇以「玉皇上帝聖位」牌位代替神像祭祀,是其獨特的特色。
* 歷史悠久:
* 作為台灣最早的官建天壇,天壇見證了台灣歷史的變遷,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 文化底蘊:
* 天壇保存了豐富的傳統工藝和文化資產,如精美的雕刻、彩繪和匾額等。
* 其中「一字匾」與「臺灣府城隍廟」的「爾來了」、竹溪寺「了然世界」並稱台南三大名匾。
* 民間信仰中心:
* 天壇是台南重要的信仰中心,香火鼎盛,每年農曆正月初九的玉皇上帝誕辰,更是吸引大量信徒前來參拜。
首廟天壇不僅是重要的宗教場所,也是了解台灣歷史和文化的窗口。若您有機會造訪台南,不妨前往天壇參拜,感受其莊嚴肅穆的氛圍。
乍看之下,靈籤與聖籤好像只是用來當古蹟探索小物來看、其實並不這麼簡單。
這是過去仙人菩薩引導我們對「事象」有所瞭解後、因緣際會再進一步教導我們何謂真如實際。
透過生活主體:功名、求財、疾病、運勢、作事、福祿、孕事、婚姻、家運、訟事、行人、口舌,這十二因緣,以三聖杯聲響如官書般如火急催,從事象入解到心界中。
跟神明之間的信息-----「所謂的信音」擲杯達上蒼的情態。
所以~ 對自身來說,擲杯問神越少困厄越少。
有些人或許一輩子才這麼釐清自己因緣一次而已..
可見神意的重要性。
本來元宵節前要來的,今天正好再來拜天公,居然還親眼目睹吳政憲道長ㄟ,太幸運了,這裡也有日本人來攝影跟拍照,也有不少外國人,今天廟裡很熱鬧,祭改的人蠻多的,牆上的這些介紹可以參閱,來台南順便學歷史
拜拜祈福的地方,裡面改運只要250元,還有販售各式祈福小物,心誠則靈,拜拜可用平安米代替金紙,非常環保,外面有多家店面販售各式祈福金紙
來過好幾次,這次是過年初一來拜拜祈求新的一年順利,人很多,廟方把動線安排的算不錯,為疏散人潮街頭都有管制只能步行進入,週邊賣金紙補財庫的商家較多。
許多民眾來消災解厄,有打小人跟去壞運收驚等等服務,平時都可以來,過年人爆多。
週邊不好停車,開車要找停車位,假日一位難求。
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僅為參考,請依官方公告時間為主
星期一 06:00 – 21:00
星期二 06:00 – 21:00
星期三 06:00 – 21:00
星期四 06:00 – 21:00
星期五 06:00 – 21:00
星期六 06:00 – 21:00
星期日 06:00 – 21:00
FB粉絲專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