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龍津宮
廟宇簡介
• 廟宇別稱: | 龍津宮 |
---|---|
• 主祀神祇: | 順正大王公 |
• 宗教類型: | 道教 |
• 組織方式: | 管理人(住持)制 |
• FB粉專: | https://www.facebook.com/%E8%89%8B%E8%88%BA%E9%BE%8D%E6%B4%A5%E5%AE%AE-410657866043624/ |
本宮禒「艋舺龍津宮」舊禒「王公宮」創建於清道光丙戊年民前八十六年(西元一八二五年)由福建晉江縣五店市經商者,自祖廟分香至艋舺帆寮口(今長沙公園)建廟。
聯繫廟宇
• 聯繫電話: |
---|
地圖位置
臺北市萬華區菜園里長沙街2段184號
廟宇介紹
於日據時付(西元一九四四年)日軍以防空設備為由廟堂拆遷,俟於台灣光復後始由先賢會聚地方紳士商行集資重建於前環河南街一四七號。民國六十二年配合台北市政府為「萬大計畫」拓寬道路,奉仙再度遷移至第二水門堤防外,事隔十四年(民國七十六年)因配合築堤防政策下第三度遭拆除。嗣經執事委員及信徒聚會以達共識倡議,擬定與聖德宮(福德正神)一併覓地重建方案。尌以有限之遷移補償費,召募四方虔誠信徒以及地方紳士商行捐助集腋成裘,致使於現址重建宮廟。於民國七十六年破土興建至民國八十二年歷經六年落成慶典,廟貌堂皇,殿宇華麗,從此永典奠基。
本宮主祀「順正府大王公」亦禒「護國武惠尊王」姓黃名志,廣東潮州人(祖籍江夏宗派)生於南宋淳熙十三年(西元一一八六年)農曆九月五日,隨父遷居青陽洪圖村,十六歲時異於常人,逢遇仙人相助,習得道術仙法,文武雙全,扶助大宋有功。於宋寧宗庚辰年(西元一二二O年)正月初四昇天成道,享年三十四歲。後人以「御冠彌盜」「護國保民」禒之,顯化於貴陽山「石鼓廟」。成道後屢屢顯靈感應護衛晉江一帶百姓,深受百姓信仰禒謂「大王公」。
宋恭帝已亥年(西元一二七五年)受封為「江夏護國清遠上將軍」「武惠王」,元世組辛已年(西元一二八一年)受封殿前太尉、明成祖甲辰年(西元一四二四年)受封「慈濟顯烈明王」、西元一六三一年明嘉樂間內監三保大人征琉球戰艦多次岌危,幸佩帶大王公香火顯應,凱旋奏上勒封「順正府大王公」乃賤帽袍並帶劍印之勳祿,每於受封前其有顯靈禑禑神蹟保我黎庹,祈求心應,致上事蹟以資銘誌,久遠祭奉。中華民國八十二年歲次癸酉九月五日
本宮主祀「順正府大王公」亦禒「護國武惠尊王」姓黃名志,廣東潮州人(祖籍江夏宗派)生於南宋淳熙十三年(西元一一八六年)農曆九月五日,隨父遷居青陽洪圖村,十六歲時異於常人,逢遇仙人相助,習得道術仙法,文武雙全,扶助大宋有功。於宋寧宗庚辰年(西元一二二O年)正月初四昇天成道,享年三十四歲。後人以「御冠彌盜」「護國保民」禒之,顯化於貴陽山「石鼓廟」。成道後屢屢顯靈感應護衛晉江一帶百姓,深受百姓信仰禒謂「大王公」。
宋恭帝已亥年(西元一二七五年)受封為「江夏護國清遠上將軍」「武惠王」,元世組辛已年(西元一二八一年)受封殿前太尉、明成祖甲辰年(西元一四二四年)受封「慈濟顯烈明王」、西元一六三一年明嘉樂間內監三保大人征琉球戰艦多次岌危,幸佩帶大王公香火顯應,凱旋奏上勒封「順正府大王公」乃賤帽袍並帶劍印之勳祿,每於受封前其有顯靈禑禑神蹟保我黎庹,祈求心應,致上事蹟以資銘誌,久遠祭奉。中華民國八十二年歲次癸酉九月五日
參拜流程
天公爐→大王公(主爐)→大王公(副爐)→福德正神爐→虎爺爐
建築特色
南方式廟宇建築,中庭採用八卦式,外觀莊嚴,極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