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臺天后宮
廟宇簡介
| • 廟宇別稱: | 安平開臺天后宮 天后宮 開台天后宮 |
|---|---|
| • 主祀神祇: | 天上聖母 |
| • 宗教類型: | 道教 |
| • 組織方式: | 管理委員會制 |
| • 官方網站: | https://linktr.ee/anpingmazu |
| • FB粉專: | https://www.facebook.com/433448210139113/ |
開臺聖王鄭成功自南京兵敗之後,即時取台灣做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攻台之時,為穩定三軍軍心,親赴湄洲恭迎三尊鎮殿媽祖寶像鎮舟。
聯繫廟宇
| • 聯繫電話: |
|---|
地圖位置
臺南市安平區國勝路33號
廟宇介紹
永曆十六年農曆二月一日,荷人兵敗投降退出台灣。國姓爺以其故鄉之名改大員為安平鎮,並以熱蘭遮城為王城。
當時台灣正忙於屯兵開墾.無暇顧及建廟事宜,只好將隨軍來台之三尊媽祖替像暫時供奉於城中之荷蘭教堂內。
同年六月鄭王薨,世子鄭經繼位,在諮議參軍陳永華輔佐下,開發建設台灣,人民生活漸趨安定,遂於永曆二十二年(西元 1668年),在安平鎮渡頭建廟(即今石門國小內),就地興建媽祖宮,稱為『安平天妃宮』。當時是以官廟地位受祀,為台灣本島最早、最大媽祖廟。此即安平開臺天后宮的前身。
一六六八,由於天妃宮所奉祀之媽祖係隨船護佑鄭王舟師來台,故冠以 「開台」頭銜,且直接承襲湄洲媽祖香火,威靈顯赫、盛極一時。
直到永曆卅八年 《康熙二十二年 ) ,台灣入清版圖,清廷以天妃宮為鄭氏所建,刻意加以貶抑,除加封媽祖為天后,並以寧靖王府另建祀典大天后宮,藉以取代開臺天妃宮在台灣人民心中的信仰中心。
同治十三年,由於日本侵台事起。船政大臣沈葆楨奉旨巡視台灣,為使鄭氏遺民與皇親國民不分彼此團結一致,才上書使安平廟的地位正式恢復。
同時,安平鄭氏廟,也因此改稱「開台天后宮」。好景不常,光緒二十一年 (一八九五年),一紙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日軍登台的連串燒殺.使安平天后宮也難逃此一血劫。
有一班逃不了的清兵在媽祖宮內被圍,共五十六人慘遭屠殺,日軍將其潦草埋葬於廟後空地,因神聖廟堂為血腥所濺,又有冤魂出沒的傳說,於是香火冷落、廟宇自然荒廢了。
民國五十一年五月,安平開臺天后宮管理委員會決定重建事宜,一直到民國五十五年竣工落成,期間費時將近四年,並於四月十一日吉時,奉請三尊媽祖寶像入廟安座,重享安平人間香火。
當時台灣正忙於屯兵開墾.無暇顧及建廟事宜,只好將隨軍來台之三尊媽祖替像暫時供奉於城中之荷蘭教堂內。
同年六月鄭王薨,世子鄭經繼位,在諮議參軍陳永華輔佐下,開發建設台灣,人民生活漸趨安定,遂於永曆二十二年(西元 1668年),在安平鎮渡頭建廟(即今石門國小內),就地興建媽祖宮,稱為『安平天妃宮』。當時是以官廟地位受祀,為台灣本島最早、最大媽祖廟。此即安平開臺天后宮的前身。
一六六八,由於天妃宮所奉祀之媽祖係隨船護佑鄭王舟師來台,故冠以 「開台」頭銜,且直接承襲湄洲媽祖香火,威靈顯赫、盛極一時。
直到永曆卅八年 《康熙二十二年 ) ,台灣入清版圖,清廷以天妃宮為鄭氏所建,刻意加以貶抑,除加封媽祖為天后,並以寧靖王府另建祀典大天后宮,藉以取代開臺天妃宮在台灣人民心中的信仰中心。
同治十三年,由於日本侵台事起。船政大臣沈葆楨奉旨巡視台灣,為使鄭氏遺民與皇親國民不分彼此團結一致,才上書使安平廟的地位正式恢復。
同時,安平鄭氏廟,也因此改稱「開台天后宮」。好景不常,光緒二十一年 (一八九五年),一紙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日軍登台的連串燒殺.使安平天后宮也難逃此一血劫。
有一班逃不了的清兵在媽祖宮內被圍,共五十六人慘遭屠殺,日軍將其潦草埋葬於廟後空地,因神聖廟堂為血腥所濺,又有冤魂出沒的傳說,於是香火冷落、廟宇自然荒廢了。
民國五十一年五月,安平開臺天后宮管理委員會決定重建事宜,一直到民國五十五年竣工落成,期間費時將近四年,並於四月十一日吉時,奉請三尊媽祖寶像入廟安座,重享安平人間香火。

建議將關注的廟宇加入收藏名單,能夠更便利的瀏覽及取得相關資訊。
Google評論
正所謂
拜得神多,自有神庇佑。
嚟咗台南經過一定要拜一拜
安平天后宮就係一個非常之值嚟嘅地方
### **歷史背景**
1. **明鄭時期起源**
- 相傳建於**1668年**(明鄭永歷二十二年),由鄭成功部將劉國軒籌建,原稱“天妃宮”,是鄭氏水師祈求航海平安的信仰中心。
- 清領時期(1684年後)改稱“天後宮”,並納入官方祀典,成為安平港商船、漁民的守護廟。
2. **多次重修與現貌**
- 日據時期因城市規劃一度遷址,現存建築為**1976年重建**,保留閩南風格的三進式格局,但裝飾融入現代元素。
- 2000年被列為台南市定古蹟。
---
### **建築特色與文物**
1. **三川殿與剪黏藝術**
- 廟門採用**泉州白石**雕刻,門神為名匠潘麗水作品,兩側牆堵有“鄭成功收復台灣”、“媽祖海上顯聖”等歷史主題彩繪。
- 屋脊裝飾繁復的**剪黏**(交趾陶),以龍鳳、花鳥為主題,展現閩南工藝精髓。
2. **珍貴文物**
- **“開台聖母”匾額**:清代古物,見證媽祖信仰與台灣開發史的連結。
- **鄭時期古鐘**:傳說為明鄭水師所用,但真實性待考。
---
### **信仰活動**
1. **年度盛事**
- **媽祖誕辰(農歷三月廿三)**:舉辦繞境、布袋戲演出,安平漁民會以“海鮮祭品”酬神。
- **中秋搏餅**:延續鄭成功軍隊的傳統,擲骰子爭奪“狀元餅”,吸引遊客參與。
2. **特殊習俗**
- **“劍獅祈福”**:結合安平特有的劍獅文化,信眾可求取劍獅香火袋保平安。
---
### **周邊聯動**
- **步行5分鐘可達安平古堡**,建議串聯遊覽,感受“歷史+信仰”的安平風情。
- **廟口小吃**:天後宮前的蝦仁肉圓、蚵仔煎是在地知名美食。
位於臺灣臺南市安平區安平古堡正前方
是安平四大公廟之一
也是安平區最大的廟宇
主祀天上聖母 媽祖
建立時間 永曆二十二年[1668年]
1966年重建落成
據清代方志記載該廟原稱[天妃宮]
原本位在安平鎮渡口[現在的石門國小]
日治時期因故遭到拆毀標售而將廟中神像暫時寄祀在安平六社各廟宇
直到民國51年[1962年]才在清代水師衙門舊址上重建廟宇
-
該廟主體建築為[1962年]時興建的鋼筋混擬土結構
座西北朝東南
三川殿屋頂為重簷歇山頂
並鋪上綠色琉璃瓦
-
開台天后宮簡史
國姓爺鄭成功自南京兵敗之後
即時取台灣做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
攻台之時 為穩定三軍軍心
親赴湄洲恭迎三尊鎮殿媽祖寶像鎮舟
永曆十六年農曆二月一日
荷人兵敗投降退出台灣
國姓爺以其故鄉之名改大員為安平鎮
並以熱蘭遮城為王城
當時台灣正忙於屯兵開墾
無暇顧及建廟事宜
只好將隨軍來台之三尊媽祖替像暫時供奉於城中之荷蘭教堂內
同年六月鄭王薨
世子鄭經繼位
在諮議參軍陳永華輔佐下
開發建設台灣
人民生活漸趨安定
遂於永曆二十二年[西元 1668年]
在安平鎮渡口建廟(即今石門國小內)
就地興建媽祖宮 稱為[安平天妃宮]
當時是以官廟地位受祀
為台灣本島最早 最大媽祖廟
此即安平開台天后宮的前身
1668年由於天妃宮所奉祀之媽祖係隨船護佑鄭王舟師來台
故冠以[開台]頭銜
且直接承襲湄洲媽祖香火
威靈顯赫 盛極一時
直到永曆三十八年[康熙二十二年]
台灣入清版圖
清廷以天妃宮為鄭氏所建
刻意加以貶抑
除加封媽祖為天后
並以寧靖王府另建祀典大天后宮
藉以取代開臺天妃宮在台灣人民心中的信仰中心
同治十三年 由於日本侵台事起
船政大臣沈葆楨奉旨巡視台灣
為使鄭氏遺民與皇親國民不分彼此團結一致
才上書使安平廟的地位正式恢復
同時 安平鄭氏廟
也因此改稱[開台天后宮]
好景不常 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
一紙馬關條約
將台灣割讓給日本
日軍登台的連串燒殺
使安平天后宮也難逃此一血劫
有一班逃不了的清兵在媽祖宮內被圍
共五十六人慘遭屠殺
日軍將其潦草埋葬於廟後空地
因神聖廟堂為血腥所濺
又有冤魂出沒的傳說
於是香火冷落
廟宇自然荒廢了
民國五十一年五月
安平開台天后宮管理委員會決定重建事宜
一直到民國五十五年竣工落成
期間費時將近四年
並於四月十一日吉時
奉請三尊媽祖寶像入廟安座
重享安平人間香火
-
2020/10/10 [1ST
開臺天后宮主祀天上聖母-媽祖,所奉祀的媽祖神像,相傳是十七世紀由鄭成功所攜來,為的是藉由媽祖保佑、協助軍隊攻下臺灣,因此得名「開臺」。
神像是罕見的軟身媽祖,擬真人大小(高度130多公分),不僅梳了家鄉的湄洲髮髻,腳上亦像古代女子一樣有纏足,由於手指和關節可動,手指上還可看到廟方幫媽祖帶的戒指。 安平做十六歲成年禮 每年七夕(農曆七月七日),廟方會辦理「做十六歲」的成年禮儀式,準備供品感謝諸位神明保佑,讓小孩平安長大,並且鑽過「七娘媽亭」,象徵成年。
「安平迓媽祖」 四年一次的「迓媽祖」,為臺南市市定民俗,在媽祖的生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舉行,從開臺天后宮出發,到三鯤鯓海邊遙祭湄洲祖廟(上香山),恭送媽祖回湄洲祖廟省親進香。
主祀:天上聖母-媽祖
配祀:鄭成功、四海龍王、水仙尊王、文昌帝君、將軍殿二位將軍、太歲星君
藝品導覽:門釘
鑑賞重點:門上的凸起物
一般廟宇的大門多使用彩繪門神做裝飾,但在開臺天后宮,可不是由華麗的門神守衛廟宇,取而代之的,是六扇朱紅色的門,上頭飾有一個個鐘形的木塊。這些木塊又稱做「門釘」,原本是為了遮掩門板上的釘頭,後來被形象化為天上的星辰,比喻作育萬物的上蒼,因此又俗稱「天奶」(部分的原因可能來自類似女性乳房的形象)。 要能使用門釘的,必須是皇宮或供奉帝后級諸神的官廟。而每一扇門的門釘,必須是九的倍數(九為尊貴的象徵),數數看,開臺天后宮的門釘有幾個?
開台天后宮的三尊媽祖神像,據說是在鄭氏時期由鄭成功所帶來,屬於「軟身神像」。所謂的軟身,是神像有關節,可以持物、改變神像動作,可以更模擬為人的形象。若神像手腳不可動者,則稱為「硬身」。 如果仔細看這三尊軟身媽祖,會發現不僅體型擬常人,高度約130多公分。還梳了湄洲髮髻,腳為三寸金蓮,綁有纏腳布。每一尊的手的姿勢都不一樣外,廟方還為媽祖帶了戒指。
安平開台天后宮現為安平區最大的廟宇,廟前有一廣大廟埕,劃有停車位,位於安平古堡旁,於西元1668年隨鄭成功船團護祐舟師復台,並於同年建廟。據康熙『福建通志』與蘇同炳氏所著之『臺灣古今談』中記載,是最早由湄洲奉迎媽祖來到台灣本島的媽祖廟,是安平地區的信仰中心,更是台灣媽祖信仰的主要中心之一。傳承著相關禮俗文化與信仰禮儀,包含有安平成年禮的典故、拜契手續、點燈祈福、過平安橋... 等等。『臺灣古今談』-最早的媽祖廟意:「無論是台南或北港的天后宮,都是由安平開台天后宮分靈出去。透過『分靈』方式,可使全台大大小小、先後興建的媽祖廟,都與安平開台天后宮保持血緣關係;而安平開台天后宮的神像來自湄洲嶼,又間接說明了台灣各地的媽祖廟,都是由湄洲媽祖衍生的。」
安平開台天后宮的歷史沿革
安平開台天后宮由鄭成功親赴湄洲恭迎三尊軟身媽祖神像,隨船護佑鄭王舟師來台,明永曆16年暫時供奉於熱蘭遮城中的荷蘭教堂內;後隨即於明永曆22年(西元1668年)就地興建(原址為現今的安平西門國小),並冠以 「開台」頭銜,原名天妃宮。時至清康熙22年(1683年),清廷以天妃宮為鄭氏所建,而另建祀典大天后宮,而天妃宮則被改稱安平鄭氏廟,藉以轉移並消弭鄭氏對台民間信仰之影響。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沈葆楨治理台灣,為撫民而上書奏請正式恢復安平廟的地位,獲清同治御匾『與天同功』,進而改稱為天后宮。光緒21年(1895年)日軍侵台,宮內清兵慘遭屠殺並草葬於廟後空地,原址廟宇漸自荒廢而遭日人拆除。民國55年開台天后宮才得於現址(清代安平水師衙門故址)重建。
安平媽祖信仰之始
每四年一次的安平迎媽祖活動有俗諺如是讚曰:『眠床戲棚上,大厝媽祖間。』,連光緒年間古籍『安平縣雜記-風俗附考』也有詳細的記載。「開台天上聖母」是指安平媽祖為台灣最早奉祀者,「繞境」是繞指安平區各境,「全台平安」意指安平媽祖所庇佑者遍及全台。有關安平媽祖的神蹟傳說故事,如「三媽最後一筊得留佑台」、「曾遭祝融,正殿無恙」均為當地人津津樂道。另外當地還有一個特殊的信仰,那就是石將軍的文昌信仰:考生在試前會到石將軍前抱抱佛腳,為安平區特有的。
2024/12/09首訪安平開台天后宮
安平開台天后宮
廟內三尊大尊的鎮殿媽祖,是1661年從大陸湄洲隨著鄭成功要來攻打台灣時搭船來的,也稱為「戰船媽」,鄭經於1668年由官方建造廟宇,所以這裡為台灣本島最早媽祖廟(台灣最早媽祖廟在澎湖),至今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後續無論是台南還是北港的天后宮都是由安平開台天后宮分靈出去。
目前主體建築為民國51年重建,
重簷歇山頂,上面蓋上青綠色的琉璃瓦,遠遠看起來非常的顯眼以及有氣勢。
依照考古學家研究,鎮殿軟身媽祖大概為宋末時期製作,至今已經有七八百年的歷史。
安平古堡正前方,街邊沿途都有很多不同的小吃。 雖然廟宇已經翻新現代化,還有特色文創小物, 不失莊嚴。
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僅為參考,請依官方公告時間為主
星期一 05:00 – 22:00
星期二 05:00 – 22:00
星期三 05:00 – 22:00
星期四 05:00 – 22:00
星期五 05:00 – 22:00
星期六 05:00 – 22:00
星期日 05:00 – 22:00
FB粉絲專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