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簡介
• 廟宇別稱: 光之廟宇 中西風神廟
• 主祀神祇: 風神爺
• 宗教類型: 道教
• 組織方式: 管理委員會制
• FB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WINDGODTEMPLE/?rf=286653718115940
風神廟是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的直轄市定古蹟,是全臺灣唯一一間主祀風神的廟宇,也是臺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在其對面有同為直轄市定古蹟的接官亭。
聯繫廟宇
• 聯繫電話: call+886 6 227 7540
地圖位置

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三段143巷8號 directions_car行車規劃

廟宇介紹
該廟是在清乾隆四年(1739年),由臺灣道巡道鄂善所建立,就設在臺灣府大西門外面南河港的河道右側、安瀾橋的旁邊。當時的風神廟是一棟四進的建築,其第一進是大門,第二進是官廳,第三進便是風神殿,而第四進是大士殿。是在把原設在赤崁街大井頭的接官亭移到此處後興建,以保佑往來舟楫的行旅安全。

而在這之後臺灣府知府蔣允焄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對風神廟進行了第一次的整修,而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時的知府蔣元樞則又再次進行整修。這一次除了對原有建築整修之外,蔣元樞還在廟的東側建置公館以讓來臺的官員暫居,並建設石坊以光大這座進出臺灣的門扉。

而在日治時期,由於日本在大正七年(1918年)進行的市區改正計畫,而導致原本廟後所有的殿舍以及旁邊的公館遭到拆毀。後來在大正十三年(1924年)時,當地的士紳集資在原第一進的官廳地點之上重建,將原本供奉在風神殿的神像移到其中供奉,而成今之風神廟。而在那之後仍進行了幾次整修,目前最後一次是在民國八十一年(1992年)時進行。

2016年2月6日的地震,造成石造鐘樓倒塌,鼓樓結構也有受損,為該次地震中臺南古蹟受創最嚴重者。
建築特色
現今之風神廟,為面寬僅五開間之三合院格局,其中,正殿寬三開間,附有拜亭,左右廂房各一開間,具備東西兩廡。建築結構皆為硬山屋頂,鋪設紅色板瓦,沒有裝飾瓦當、滴水,屋脊皆為馬背收尾,屋椽盡處有封檐板,可以看出濃厚閩南建築風格。

廟宇主祀風神,在其左側神龕原先陪祀知府蔣元樞,然而如今神像已經失竊;右側神龕陪祀佛祖。此外,在廟裡面,還有祭祀著雷公與電母。門上屋樑懸掛著「和以被物」匾,是在日治時期由信徒捐贈的文物。
這些資訊對我有幫助
thumb_up thumb_down
建議將關注的廟宇加入收藏名單,能夠更便利的瀏覽及取得相關資訊。
Google評論
4.6
starstarstarstarstar_half
353 則評論
sing sing
starstarstarstarstar1 個月前
風神廟是府城「七寺八廟」之一的古廟,也是少見主祀風神的廟宇。風神廟的創建緣由,要追溯回廟宇本身的地理位置—位於五條港的「南河港」邊,這裡是早期渡海來臺的官員初入府城的門戶,也因此在清乾隆4年(1739),由當時的最高官員建立了風神廟,希望藉由祭祀風神,能讓海象平穩,保佑旅人一路平安。 隨著臺江內海淤積,今日風神廟旁已遠離河道,作為府城出入口的功能不在,但風神信仰仍延續至今。近年來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與中強光電基金會合作,邀請國際光環境專家,重新設置風神廟的照明系統,周邊也請了藝術家進行牆面彩繪,以「光之廟宇」的概念點亮百年古廟。 主祀:風神 配祀:火神、水神、雷公、電母、觀音佛祖、財神、廣澤尊王、媽祖、五營兵馬 風神廟祭祀的是自然神,也就是自然界的「風」,風沒有形體,該如何塑造祂的形象呢?由於風神又被稱為「風伯」,因此被擬人化為濃眉多鬚、右手持如意、左手持風葫蘆(風壺)的長者,人們傳說葫蘆裡裝了天地間各種不同的風,今天要刮什麼風?微風、狂風都任由風神操控。 而在風神兩側,是同為自然神的火神(祝融)、水神(共工)。在人們的想像裡,火神就用紅色皮膚,水神就用藍色皮膚,借用自然形象來塑造神明。 跟著風神一起掌管天氣的,還有雷公與電母。雖然同是自然現象,但雷公與電母卻有著自己的傳說故事:電母生前是一位孝順的媳婦,有一次婆婆患病想吃肉,但因家裡貧困無錢購買,因此媳婦割下自己的肉煮給婆婆吃,但人肉口感不佳,婆婆大失所望,叫媳婦把肉倒掉,剛好被路過的雷神看見了,以為她糟蹋糧食,用雷將她劈死。玉皇大帝查明後,賜封這位無辜的媳婦為「電母」,並與雷神結為夫妻,在打雷前電母會先用明鏡照亮大地,以免誤傷無辜。 也因此日後百姓在塑造雷公與電母的神像時,就讓雷公腳踩風鼓,手拿斧頭鑿子,有著鳥嘴鳥爪,作打雷的姿態;電母面容端莊,手持明鏡,象徵閃光與明亮。
侑成果蔡正男
starstarstarstarstar2 個月前
風神廟位於臺南府城,是「七寺八廟」之一,且是一座少見的主祀風神的廟宇。廟宇的創建可追溯至清乾隆4年(1739),當時的高官鄂善在五條港的「南河港」邊建廟,目的是為了祭祀風神,祈求海上風浪平穩,保護過往船隻及旅人,尤其是當時海上交通繁忙,官員需依靠這一航道進出府城。隨著臺江內海逐漸淤積,原本的港道已不復存在,但風神信仰仍延續至今,並且成為府城文化的重要一環。 在1787年(乾隆四十二年),台灣知府蔣元樞重修風神廟時,特別在廟前建設了接官亭石坊。這座石坊擁有三間四柱的二樓結構,採用花崗石建成,並設計精美,頂端呈現歇山重檐式,高8.19公尺,寬8.66公尺,是臺灣現存的四座石坊中最宏偉的一座。石坊的橫額題字「鯤維永奠」與「鰲柱擎天」,兩幅對聯則出自蔣元樞手筆,均展現了當時建造者對這座石坊的重視與期望。此外,石坊上還刻有許多吉祥圖案,如祥鶴、鳳凰、麒麟等,象徵著吉慶、安康與繁榮。 風神廟的祭祀對象是自然神——風神,也稱為「風伯」。由於風神無形,常被擬人化為一位長者形象,濃眉多鬚,右手持如意,左手持風葫蘆。傳說中,風葫蘆內藏各種不同的風,風神能掌控微風或狂風,應對不同的氣候變化。與風神並列的還有火神(祝融)與水神(共工),這兩位自然神也有著鮮明的形象。火神通常被塑造成紅色皮膚,而水神則是藍色皮膚,象徵自然界的火與水。 此外,風神廟還祭祀雷公與電母這兩位掌管雷電的神祇。雷公與電母的故事源於民間傳說:電母曾是一位孝順的媳婦,因為誤解而遭雷神擊殺,後來被玉皇大帝賜封為電母。雷公與電母結為夫妻,並一同掌管雷電。在神像的塑造中,雷公腳踩風鼓,手持斧頭鑿子,姿態威猛;電母則手持明鏡,象徵閃光與光明。 與一般廟宇的壁畫不同,風神廟的正殿兩側壁畫,獨特地描繪了當時廟邊的自然風景。畫中展現了廟宇周邊的石亭、接官石坊和小帆船等,這些小船與風神廟的創建有著密切的關聯。當年,南河港是重要的船運通道,官員們往來府城時,都會經過這裡,這也是風神廟設立的背景之一。雖然今日港道已經不再,但壁畫仍然保留了當時的記憶,讓人得以一窺昔日的風貌。 風神廟的神龕背後有一幅神龍彩繪,這幅由彩繪大師潘岳雄所繪的神龍圖,色彩鮮豔,龍爪抓著旗子、彩球、戟、磬牌等物品,象徵著祈求吉慶與安康。這些龍的威儀十足,嘴微張、眼神威嚴,向信徒傳遞著吉祥的訊息。與龍相伴的,還有麒麟和鳳凰的圖案,分別象徵富貴、吉祥與幸福。
曾柏翔
starstarstarstarstar4 個月前
百年古蹟風神廟,主祀風神爺,雷神、雷母,觀音菩薩、福德正神、財神爺,旁聽祀奉廣澤尊王、天上聖母
吳祥瑞
starstarstarstarstar2 個月前
清初統治台灣,百官來台述職皆須來此進行接官儀式,值得來此感受此情境!
Nick Lin
starstarstarstarstar4 個月前
七寺八廟之一 座落於西羅殿正對面 環境清幽兼具古色古香 鄰近國華街、神農街 每到臺南必訪!
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僅為參考,請依官方公告時間為主
星期一   06:35 – 21:00
星期二   06:35 – 21:00
星期三   06:35 – 21:00
星期四   06:35 – 21:00
星期五   06:35 – 21:00
星期六   06:35 – 21:00
星期日   06:35 – 21:00
FB粉絲專頁
info資料及圖片取自宮廟提供及Google資訊。
載入中,請稍候...

🎙️ AI解籤語音解讀Podcast

結合傳統籤詩智慧與現代AI技術的心靈指引節目

《AI解籤語音解讀》是一個結合傳統籤詩智慧與現代AI技術的心靈指引節目。
每集為您解讀一個真實的解籤案例,從感情、事業、健康到人生抉擇,日青上人以溫暖慈悲的智慧,為您指點迷津。
【節目特色】
真實解籤案例分享 · 深入淺出的籤詩解讀 · 具體可行的人生建議 · 溫暖療癒的聲音陪伴
立即在您喜愛的平台上追蹤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