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簡介
• 主祀神祇: 玉皇大帝
• 宗教類型: 道教
• 組織方式: 其他
• 官方網站: http://yuanching.changhua.org.tw/
元清觀,是台灣彰化市的國定古蹟,當地居民稱作「天公壇」,建於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是一座供奉玉皇大帝的廟宇。該寺廟於2006年4月9日失火,之後在2010年12月初重修完成,並於2011年1月5日舉行一連五天的重修入火安座保安福醮大典
聯繫廟宇
• 聯繫電話: call+886 4 725 4093
地圖位置

彰化縣彰化市光華里民生路209號 directions_car行車規劃

廟宇介紹
元清觀為清代台灣少數以「觀」為名的寺廟,彰化市民稱為「天公壇」。早年元清觀為神明會的組織型態,至清乾隆28年(1763)始創建廟宇,後由泉籍人士林文濬、貢生鄭士模等士紳修建。

清道光28年(1848)11月初八彰化大地震,元清觀五門殿(前殿)及戲台崩塌受損,士紳原議遷建縣城南方,後因戴潮春事件而暫緩。清同治5年(1866)由舉人蔡德芳、士紳陳元吉等倡議重修,監生楊祥光負責重修工程,歷經數年的重修仍未竣工,日後由張昭彩、職員莊瓊輝再進行重修工程,至清光緒13年(1887)完成。

同治、光緒年間的重修,元清觀的前殿、戲台規模宏偉壯觀,正殿增高基礎,並加以髹漆,廟宇煥然一新。重修後由泉州七邑人士(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德化、永春)舉行三朝慶成醮,完成開光謝土儀式,此次的重修奠定今日元清觀的建築規模。三川殿楣樑上懸掛「溫陵福地」匾,即訴說著元清觀為泉州人的信仰中心。

日治時期實施市區改正,拓寬天公壇巷(今陳稜路),正殿及後殿右側遭部份拆除。光復後,元清觀遭居民佔用,至1982年住戶遷出後,由市公所進行修護,1985年8月19日指定為第二級古蹟。1999年九二一地震,元清觀三川殿牆面受損,2002年進行修復,保存元清觀的風貌。2006年4月9日元清觀遭回祿之災,正殿與廂廊燒毀,之後進行古蹟的修復,於2010年12月初重修完成,並於2011年1月5日舉行重修入火安座保安福醮大典
彰化縣位居台灣西部的樞紐,東環八卦山,西接大海,南北為平原,舊名「半線」,過去主要為平埔族巴布薩人半線社的活動地區,西元1639年荷蘭人將其列入統治範圍,到西元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將其納入天興縣的轄區,當時,即有漢人到這裏墾拓,因而奠定了漢人開發的基礎。

彰化縣城圖
△ 彰化縣城圖
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設台灣府隸福建省,轄台灣、鳳山、諸羅三縣,此時本縣府於行政上為諸羅縣轄區,之後,隨著清政府對台灣移民政策的轉移,到本區從事拓墾活動的人日益增多,康熙二十三年,高拱乾篡修的《台灣府志》已提到「半線莊」的聚落名稱了。康熙四十年,施世榜自鳳山北至半線開墾,康熙末年,楊志申、吳洛等人相繼到半線開墾並完成半線一帶的水利設施;隨著水利灌溉系統的完成,愈來愈多的人到這裡開墾,新興聚落於是產生,根據《諸羅縣志》的記載,當時半線莊內已出現了「半線街」可見當時半線莊聚落已具備商業機能了。

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清政府劃虎尾溪以北、大甲溪以南的地區,增設彰化縣,縣治設於半線(今彰化市),半線因此成為中部地區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中心。

清領末期彰化縣城
圖1 清領末期彰化縣城
資料來源:
周國屏等編纂(1997)彰化市(上)、(下),彰化,彰化市公所。

至於彰化名稱的由來,彰化最早稱為「半線」,後來文人雅士為了詩詞上的修詞,乃雅稱為「線地」(意為半線之地),後來改為「彰化」,據說是清朝政府為了「顯彰皇化」之意,而「竹城」這個名稱,據聞是在雍正元年設縣後無城池,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知縣秦士望在街巷外遍植莿竹為城,因此將彰化城雅稱為「竹城」。

彰化在雍正元年設縣治後,為台灣中部的重鎮。昭和八年(西元1933年),日本政府擴大實施「市街改正計劃」將彰化街合併南郭、大竹兩庄成為「彰化市」。民國三十四年,彰化市改為省轄市,轄彰北、彰西、彰南、大竹四區,民國三十九年成立彰化縣,民國四十年合併四區改省轄市為縣轄市至今。
建築特色
元清觀的建築是清同治、光緒年間重修時的風貌,為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分別為三川殿、正殿及後殿。三川殿面寬五開間,因開有五個門,故又稱五門殿。五門殿屋頂為「歇山牌樓升簷式」的造型,正門三開間處屋頂升高,兩旁屋簷較低,主次分明。

三川殿前簷下方有一排吊筒,雕刻有各式各樣的蓮花造型,吊筒的正面並裝飾有飛天、鳳凰與獅子等木雕,造型優雅樸實。三川殿壽樑上的看架斗栱,栱身雕刻有「象頭栱」造型,取其「太平有象」之意,栱身的上方並雕有洋人憨番的人物雕刻,豐富了元清觀的裝飾題材。

正門前有一對青斗石獅,龍邊公獅,腳踩繡球,球上並雕有古代錢幣的圖紋,虎邊母獅,懷抱小獅,這對石獅的造型,身體的姿態獨特,背部螺紋式的鬃毛刻劃入微,充份表現出匠師的功力,此對石獅是台灣廟宇石獅造型的經典之作。

正門兩旁「螭虎團爐」木雕,螭虎與古代青銅器上的獸紋相似,為勇猛之獸,具有避邪之意。元清觀的木屏,以螭虎造型構成香爐的圖案,香爐中央雕有磬牌,其上書有「囍」字,有「祈求平安」之意。

正門的門簪為龍首造型,由於龍首無角,故又稱「螭首」。次間的門簪為獅子的造型,獅子又分開口與閉口獅,分別象徵公獅與母獅。稍間的門簪為蟾蜍造型,古代文人喻月宮為「蟾宮」,裝飾蟾蜍的造型,有「科舉高中、金榜題名」的涵意。

三川殿兩旁交趾陶為清光緒3年(1877)重修時的作品,龍邊裝飾鳳凰,虎邊為麒麟。民國88年九二一地震時,部份交趾陶受損,由嘉義林光沂進行修護。下方裙堵是以磚雕構成「大獅小獅戲彩球」的圖騰,大獅小獅引申為「太師與少師」,為周代官制,是功名的象徵。

三川殿的門神彩繪,正門門神為趙天君與王天君的造型,有別於一般王爺廟的門神,龍邊為王天君持執鋼,趙天君手持鞭,守護元清觀廟門,三川殿彩繪及門神為和美彩繪匠師陳穎派的作品。

拜殿前有一塊青石石雕,稱為「御路」,上方刻有雲龍,為神聖空間的象徵。拜殿前的龍柱是清光緒3年(1877)重修時的作品,為清末龍柱造型的佳作。龍柱採單龍盤柱,龍柱上方並有八仙人物裝飾其上,柱頭有李白醉寫番表等人物雕刻。

正殿屋頂為重簷歇山式建築,為了承受屋頂山牆的重量,在正殿次間增設一列柱子,元清觀的「增柱法」為台灣傳統建築的先例。正殿採三通五瓜棟架,由於正殿挑高,通樑下方另置疊斗,以增加其結構力學。

正殿內四點金柱有清乾隆59年(1794)及清光緒8年(1882)重修時的抱柱聯。

元清觀目前保存有乾隆27年(1762)「穹窿主宰」匾、「慈航慧照」匾、「海國同天」匾等,三川殿內兩旁有明治31年(1898)吳德功所撰「溫陵元清觀碑記」碑文,為元清觀重要的文物。
這些資訊對我有幫助
thumb_up thumb_down
建議將關注的廟宇加入收藏名單,能夠更便利的瀏覽及取得相關資訊。
Google評論
4.7
starstarstarstarstar_half
900 則評論
祈攸吳
starstarstarstarstar3 週前
彰化元清觀建於1763年,在地人俗稱「天公壇」其廟身為國定古蹟,更與新竹天公壇、沙鹿玉皇殿和臺南天壇並列,因而有「臺灣天公三間半」的說法。 元清觀雖然經歷祝融之災,但重建時仍堅守原有工法與舊貌,使天公壇所展現的氣勢未減。然而,廟中符籙的陳設也很有韻味,現在除非是辦理法會,否則很難在道教廟宇看到如此經典的呈現。如果有機會到彰化,我想元清觀是可以駐足停留的景點,能好好感受道教信仰的文化。
Sj Lin
starstarstarstarstar4 個月前
歴史悠久的天公壇,寺廟工藝值得细品,看到幾位年輕人虔誠頌經,難得
Su-Jung Chang
starstarstarstarstar1 個月前
香火鼎盛! 春節到天公生期間,大清早參拜才不會擁擠。
李和
starstarstarstarstar3 週前
元清觀,彰化人比較記得的應該是天公壇,主祭玉皇大帝,也是彰化的古蹟之一!
官小芬
starstarstarstarstar4 個月前
元清觀,彰化市的國定古蹟,當地居民稱做<天公壇>
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僅為參考,請依官方公告時間為主
星期一   06:00 – 21:00
星期二   06:00 – 21:00
星期三   06:00 – 21:00
星期四   06:00 – 21:00
星期五   06:00 – 21:00
星期六   06:00 – 21:00
星期日   06:00 – 21:00
info資料及圖片取自宮廟提供及Google資訊。
載入中,請稍候...

🎙️ AI解籤語音解讀Podcast

結合傳統籤詩智慧與現代AI技術的心靈指引節目

《AI解籤語音解讀》是一個結合傳統籤詩智慧與現代AI技術的心靈指引節目。
每集為您解讀一個真實的解籤案例,從感情、事業、健康到人生抉擇,日青上人以溫暖慈悲的智慧,為您指點迷津。
【節目特色】
真實解籤案例分享 · 深入淺出的籤詩解讀 · 具體可行的人生建議 · 溫暖療癒的聲音陪伴
立即在您喜愛的平台上追蹤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