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六市湖山寺
廟宇簡介
• 廟宇別稱: | 湖山寺 湖山岩 |
---|---|
• 主祀神祇: | 南無觀世音菩薩 |
• 宗教類型: | 佛教 |
• 組織方式: | 董事會制 |
湖山寺,又稱湖山岩,是位於臺灣雲林縣斗六市的佛寺
湖山寺創建於清治雍正三年(1725年),主祀觀世音菩薩。清治嘉慶十三年(1808年)寺碑勒石,述其沿革,並收錄於《南碑集成》。
1959年重建。2009年3月26日,該寺重建第一代住持明戒長老尼圓寂。
附近本有環球科技大學的湖山校區,已搬遷至嘉東校區
湖山寺創建於清治雍正三年(1725年),主祀觀世音菩薩。清治嘉慶十三年(1808年)寺碑勒石,述其沿革,並收錄於《南碑集成》。
1959年重建。2009年3月26日,該寺重建第一代住持明戒長老尼圓寂。
附近本有環球科技大學的湖山校區,已搬遷至嘉東校區
聯繫廟宇
• 聯繫電話: |
---|
地圖位置
雲林縣斗六市斗六市湖山里11鄰岩山路48號
交通方式
自行開車
1.中二高林內斗六下-->省道3號文化路-->湖本村(光復路)-->楓樹湖-->外湖橋-->湖山路-->湖山岩或大學路-->榮譽路往環球技術學院即可
2.從斗六搭台西客運(後火車站)往湖山岩,在湖山岩下車,每天十一班車
1.中二高林內斗六下-->省道3號文化路-->湖本村(光復路)-->楓樹湖-->外湖橋-->湖山路-->湖山岩或大學路-->榮譽路往環球技術學院即可
2.從斗六搭台西客運(後火車站)往湖山岩,在湖山岩下車,每天十一班車
廟宇介紹
民國49年(西元1960年)地方士紳林文秀等,得雲林縣佛教會理事長玄妙法師帶領下,特敦聘已然在佛敎界杏壇上頗負盛名的明戒、明一等二位禪師,在同年6月2日晉山任住侍,二位師父著手建設湖山寺,在民國49年至59年,這十年之中,二位師父興建了莊嚴宏偉的大雄寶殿,又增建講堂、禪堂及寮房數十間,寺貌面目一新,於民國59年11月30日得台灣省佛教會理事長玄信、樂觀及道安等長老,陪同華僧大尊長普淨上師奉得泰國皇后之諭親自護送「泰國玉佛」乙尊相贈,致賀該寺落成。
民國59年底為時勢所趨,該寺購得位於該寺西側鄰地,做為停車場。民國60年新五層「湖山寶塔」做為靈骨塔。二年後,闢建了放生池,池中架構藥師閣及達尊者亭,民國65年創辦「慈音幼稚園」及辦理各項佛學研習活動,民國69年興建西側寮房及興建「天乙義診大樓」,隔年辦理中、西醫義診活動。
民國71年起二位禪師發大願,體天下蒼生碌碌於生存間,度滿眼塵沙茫茫於不盡時,將自身多年參研佛義精要,化作廣大具體實踐的境界,並配合雲林縣政府的觀光政策──開發湖山岩觀光區;於是在湖山寺舊大殿的對面山,建立了「佛教藝術公園」,建立彌勒山,並著手開發彌勒山四周環山道路及整建全彌勒山擋土牆工程,接著在此藝術公園中陸續建造「千佛山」、「東方琉璃世界」、「紫竹林羅漢山」等。
據老一輩的居民表示,湖山岩以前並不是像現在是純粹是佛教的勝地,而是屬於佛道融合的地方,以前拜拜時並未分素葷食,而今自從佛教人士進入寺住持後,其本著不殺生原則,漸漸的改變寺風而變成今日的風貌,在現今的湖山寺單純為佛教寺院,且只能拜素食或水果,已未能看見葷食之踪跡。而這樣的改變與附近居民早已習慣的生活方式有些許的衡擊。使得附近居民各在自己的村里建立廟宇,延續自己本有的信仰,用自己的熟悉的方式奉祀原信仰的神祇,並把之前湖山寺內所奉祀的七姊妹──七尊觀世音菩薩的雕像,分別供奉在各村里所建的廟宇中。當時的梅林(舊稱內林)為較大庄,所以分得大媽、四媽與七媽;咬狗分得二媽;楓樹湖分得三;興園(又稱麻園)分得五媽;棋盤(又稱棋盤厝)分得六媽(潘是輝,民91)。因而,附近的居民因理念與湖山寺不合而漸行漸遠,不過,附近的居民們仍會在重要節日自行前往湖山寺上香拜拜以祀求平安。
民國59年底為時勢所趨,該寺購得位於該寺西側鄰地,做為停車場。民國60年新五層「湖山寶塔」做為靈骨塔。二年後,闢建了放生池,池中架構藥師閣及達尊者亭,民國65年創辦「慈音幼稚園」及辦理各項佛學研習活動,民國69年興建西側寮房及興建「天乙義診大樓」,隔年辦理中、西醫義診活動。
民國71年起二位禪師發大願,體天下蒼生碌碌於生存間,度滿眼塵沙茫茫於不盡時,將自身多年參研佛義精要,化作廣大具體實踐的境界,並配合雲林縣政府的觀光政策──開發湖山岩觀光區;於是在湖山寺舊大殿的對面山,建立了「佛教藝術公園」,建立彌勒山,並著手開發彌勒山四周環山道路及整建全彌勒山擋土牆工程,接著在此藝術公園中陸續建造「千佛山」、「東方琉璃世界」、「紫竹林羅漢山」等。
據老一輩的居民表示,湖山岩以前並不是像現在是純粹是佛教的勝地,而是屬於佛道融合的地方,以前拜拜時並未分素葷食,而今自從佛教人士進入寺住持後,其本著不殺生原則,漸漸的改變寺風而變成今日的風貌,在現今的湖山寺單純為佛教寺院,且只能拜素食或水果,已未能看見葷食之踪跡。而這樣的改變與附近居民早已習慣的生活方式有些許的衡擊。使得附近居民各在自己的村里建立廟宇,延續自己本有的信仰,用自己的熟悉的方式奉祀原信仰的神祇,並把之前湖山寺內所奉祀的七姊妹──七尊觀世音菩薩的雕像,分別供奉在各村里所建的廟宇中。當時的梅林(舊稱內林)為較大庄,所以分得大媽、四媽與七媽;咬狗分得二媽;楓樹湖分得三;興園(又稱麻園)分得五媽;棋盤(又稱棋盤厝)分得六媽(潘是輝,民91)。因而,附近的居民因理念與湖山寺不合而漸行漸遠,不過,附近的居民們仍會在重要節日自行前往湖山寺上香拜拜以祀求平安。
建築特色
於台灣清治時期與台灣日治時期皆有大規模興修,分別由磚造屋瓦改為日式建築。1959年重建後,採用中國華北式建築為主要風格,又融合泰國佛寺,一樓正殿為圓通寶殿,供奉著觀音菩薩、韋陀與伽藍護法以及十八羅漢等神祇,二樓的大雄寶殿供奉泰國玉佛。其對山闢有一景觀公園,規劃為佛教藝術園區。
在牌樓對面的小山上,有一座高十餘層樓的銅鑄金色彌勒佛,施工近二十年
在牌樓對面的小山上,有一座高十餘層樓的銅鑄金色彌勒佛,施工近二十年

建議將關注的廟宇加入收藏名單,能夠更便利的瀏覽及取得相關資訊。
Google評論
每次開車走二高 經過斗六路段 就會看見一座巨大金身的彌勒佛 這座彌勒佛就是位在斗六湖山巖湖山寺內 湖山寺供奉觀世音菩薩 要來參拜 必須早上7~11點到達 過後即關閉廟門 在牌樓對面的小山上 有一座高十餘層樓的銅鑄金色彌勒佛 施工近二十年 還未完工 似乎是被遺棄了
很小的時候曾經來過,但現在好像漸漸沒落了,不過四周景物莊嚴的氣息依舊,來這邊納涼散步一下還是不錯的。
P.s. 要小心這邊的狗,我只是走到山上小散步一下就被狗一直吠,差點以為要被咬了 ?
去的時候剛好沒開,但有聽到裡面有佛經的聲音傳出來。
好停車。感覺以前應該是很熱鬧的地方,現在已經沒落。旁邊的商店整排都遷走了,原因不清楚。
只是現在只有開放早上。過午之後,無法入寺入大殿,只能在車道觀賞眾多的菩薩與大大的彌勒佛。往彌勒佛的階梯也封閉了,無法登高親臨 。這彌勒佛在國三高速上是可以看到的,很明顯的目標。
當天無法入寺,但可以看到寺內的水池與大大的
佛祖,還是頗具規模。
或許寺廟希望清靜修行吧,不希望成為觀光的地點。
以前很熱鬧,環球學院停招之後才變得人少,但也更清幽,斗六市民會專程來買烤鵪鶉
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僅為參考,請依官方公告時間為主
星期一 07:00 – 11:00
星期二 07:00 – 11:00
星期三 07:00 – 11:00
星期四 07:00 – 11:00
星期五 07:00 – 11:00
星期六 07:00 – 11:00
星期日 07:00 – 11:00